首页 > 常识 >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简介简短(古代文学家故事:吴承恩)

更新时间:2024-10-03 09:20:44


明代中后期,江北重镇淮安府作为漕运枢纽,商业发达那里亦儒亦商的人家很多。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河下镇打铜巷,有一个世代书香但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主人吴锐,清雅自在,为人正派,乐观豁达,因家境穷困,经营绸布为生

吴锐虽身为商人,却喜欢研读群籍,诸子百家,莫不观览。他已有一女,名唤承嘉。吴承嘉年幼敏慧,秀丽可爱。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吴锐的妻子徐氏生下了第二个孩子一一这次是个男孩。他们给儿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是希望他将来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年幼时,就在父亲的熏陶下博览群书,且兴趣广 泛。他又好学习,过目成诵,十分聪颖,显露出非凡的才华。

闲来无事的时候,吴锐就给儿子讲故事。吴承恩听得十分认真,父亲讲到英雄建立功绩,他就激动得满面红光:父亲讲到好人受到冤屈,他就难过得愁容满面。

吴承恩在跟从父亲游览准安近郊的古寺丛林时,听来许多优美神奇的神话故事。他深深陶醉在这些故事构思奇特、生动有趣、引人人胜的意境之中。

吴承恩到了七八岁的时候,记在肚里的故事已很多,亲戚邻居都叫他“故事迷”。他不光喜欢听人家讲,自已也会讲给别人听。

9有一次,吴承恩的母亲徐氏因劳碌辛苦,再加上心里愁闷,郁积出一场大病来。吴承恩伏到母亲的枕边,笑着说:“妈,我每天讲些好故事,给您医病吧。

母亲徐氏嘴里虽然说着:“乖孩子,哪有讲故事医病的?可心里却想:孩子这样孝顺,不能拂他的心意呀,听听故事也是好的。

幼小的吴承恩专栋那些精彩动人的神奇故事,自己还添油加醋,临时插进一些细小的情节,真是讲得有板有眼,娓娓动听。他母亲看到的,是儿子的可爱;听到的,是故事的生动和有趣。

后来,母亲徐氏听得逐渐人迷啦!一听到好人遇难受困,惊险万分的情节,母亲紧张得浑身出了汗;一听到妖魔出乖露丑,狼不堪的情节,母亲就心里痛快,阿啊大笑起来

这个浑身出汗和笑口常开,对病人来说,真是于金难买,抵得上珍贵药物啊。吴承恩才讲了几天的故事,他母亲徐氏的病就明显好转,能够起床活动了

小时候的吴承恩还很爱画画。有一天,几个邻居老人指着前面池塘里的一只鹅,逗他说:“你这个小家伙,还会画画呀?不如就画那只鹅给大家瞧瞧吧。

人家本来说的是一句玩笑话,哪晓得他一本正经,就在墙 壁上涂涂抹抹地画了起来,一会儿就画出了一只昂头向天、展翅欲飞的大白鹅

这时,邻居一家大盐商的孙儿刚好路过,望望墙壁上画的鹅,说起挖苦话来:“鹅还能飞上天?你连鹅都不会画,充什么能啊!

吴承恩见他这样自以为是,便不客气地说:“我画的是天鹅,谁高兴画家鹅。天鹅可有本事啦,既能在水面游,文能在天空里飞,要飞多远有多远,家鹅哪赶得上天鹅啊!

左邻右舍的人越聚越多,听了吴承恩这番话,都夸他心眼玲珑,小小年纪却挺有志气,日后一定有出息。

当时,一些有名望的人都喜欢让自己的儿子和吴承恩交朋友。有个叫沈卓亭的人,常把吴承恩叫到家里来,对他和自己的儿子沈坤谈古论今,并鼓励他们勤奋学习。

有一天,沈卓亭家来了许多有名气的客人,大家一起饮酒聊天。沈卓亭特地让吴承恩在一旁陪坐,喝到高兴的时候,沈卓亭手指吴承恩,笑着对众人说:“这位小公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众人疑惑不解。沈卓亭说:“别的孩子总爱出风头,看着好像很有本事,其实徒有其表:吴家公子却不是这样,他能在读书上默默下苦功,学问比别的孩子都强,这才叫有大丈夫气概啊!

吴锐也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才,所以很早就送儿子进学堂读书。没过多长时间,吴承恩写的诗文就受到乡里人的称赞

当时,学堂里只教《论语》、《孟子》等书,老师把流传在民间的小说、传奇故事看成是“闲书”,不准学生看。

勤奋好学的吴承恩,却偏爱那些新鲜有趣的“闲书”,特别是涉及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他看“闲书”看得人了迷。

有一天,吴承恩在课堂上偷读闲书,正看得聚精会神的时候,忽听“啪”的一声响,老师手中的板子敲在了他的桌上。他吓得连忙站起来,把手中的书也掉在地上了。

由于脑中满是书里讲的鬼神故事,愣愣地站在那里的吴承恩,怎么也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老师从地上捡起书,看了看书名,生气地说:“这种闲书,记的都是荒唐事,能帮你考取功名吗?

老师没收了吴承恩的书,并当众惩罚了他。

这时的吴承恩,学习兴趣更大了。在上课的时候,吴承恩不 再看“闲书”;但在课余的时间里,他常常背着老师和家人,偷偷地阅读“野言牌史”

有时候,吴承恩还走街串巷,四处搜寻记述鬼怪神灵的民间神话和传说。那些千奇百怪的故事,变化多端的情节,常常让他激动得手舞足蹈。

有一次,吴承恩得到了一本叫《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书,感到喜出望外。这本书写的是唐代高僧玄类到“西天”取经的故事,神奇有趣,富有想象力。

吴承恩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可又觉得书里的故事情节太简单,心里想道:要是我能把这件事重新编一下,写成一部又长又惊险的书,该多好啊!小小年纪,他就有了进行创作的打算。

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吴承恩21岁了。这一年,他与出身于准安名门望族的叶家姑娘结了婚。叶家姑娘知书识礼,善良贤慧。她的祖辈曾做过尚书、侍郎等大官。

吴承恩夫妻二人性情相投,十分恩爱。不久,他们有了个可爱的儿子,取名吴凤毛。

这时,为了生活和前途,吴承恩不得不和其他读书人一样刻苦学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争取一官半职。

吴承恩与好朋友沈坤,志趣相投,感情深厚。吴、沈两家还是邻居,大人小孩都经常来往。

那时候,沈坤的父亲沈卓亭很迷信关圣帝,在家里供着关帝像,每天都烧香嗑头。沈坤也受到父亲的影响,非常迷信关圣帝

这一年,沈坤在乡试考举人之前,跪在关圣帝的像前磕头告,愿求关圣帝把要考的题目预示给他。吴承恩恰巧过来,瞧见好友伏在地上连连即响头,觉得他那副虔诚的样儿实在滑稽。

吴承恩心里想,关羽只是个打仗的武将,他管得了科举场中的文事吗!吴承恩越想越好笑,而沈坤只顾伏地祷告,全不察觉有人在旁偷看。

吴承恩也不惊动沈坤,着脚悄悄走开了。回到家里,吴承恩拿起纸笔草拟了七道试题,伏案连夜作出了七篇文章。那些文章,都是他做着玩的。

第二天一大早,彻夜未眠的吴承恩又到沈坤家里。趁着沈坤洗脸的时候,吴承恩悄悄走到关圣帝的像前,掏出那七篇文章,轻轻地放在香炉脚下。

沈坤洗完脸照例要向关圣帝祷告。他整整身上的衣服,垂手弯腰毕恭毕敬地走到神像前,准备点燃香烛时,突然看见香炉脚下压着一叠纸。

又惊又喜的沈坤,一颗心怦怦直跳,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他想:白纸黑字都是好文章,是关圣帝显灵啦。他老人家不但把试题预示给我,而且连文章都通通赐下来了。

天机不可泄漏,沈坤拿定了主意。他把这七篇文章瑞摩得十分透彻,仰头闭眼,默念得滚瓜烂熟。

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秋天,吴承恩和三位莫逆之交一一沈坤、朱日藩、李春芳,结伴去南京参加科举考试。吴承恩满以为凭自己的才学定能考中。

在考场里,吴承恩和沈坤领到试题后,都露出舒心的微笑一一那七篇文章正好有三篇碰对了试题。沈坤胸有成竹,轻轻巧巧地交了卷:吴承恩则在文章中提出了自己那些独到的见解。

等到这次乡试的黄榜张贴出来,沈坤果然高中举人,朱日藩和李春芳也都榜上有名。吴承恩却奇怪得很,偏偏榜上无名。吴承恩十分伤心,觉得没脸见人。

性格狂傲不的吴承恩,文章独树族旗,每论时整人木三分,可惜其文中的真知灼见反倒伤人,妙手文章被平庸的主考官一笔抹去。

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父亲吴锐突然因病去世家中的生活陷人了困境,谋生重担落在了吴承恩的肩上。

因生活所迫,吴承恩只好一边做些小生意来养家糊口,边继续刻苦学习四书五经。他希望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能考中,从而获取功名富贵。


苦读三年之后,吴承恩再赴南京参加考试,这次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想到自已是一个名气挺大的才子,竞两次考试失利,又差又恨,病倒在床上。

在病中,吴承恩心灰意冷,对科举失去了兴趣。病好以 后,他也不想再读那些经书。他觉得与其辛辛苦苦地准备应付科举考试,不如痛痛快快地喝酒作诗。

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喜气洋洋的沈坤进京考进土,摘得头魁。这真是锦上添花。具有真才实学的沈状元,对关圣帝更为迷信了。

这时,吴承恩才把当年自已写文章并压在香炉底下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沈坤。沈坤听了,如梦初醒,既渐愧又感激,跟老朋友昊承恩的感情更加深厚了。

后来,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四品官)的沈坤,还把自己钟爱的独生闺女许配给吴承恩的儿子吴凤毛,跟儿童时代的好朋友结成了儿女亲家。

屡试不第之后,吴承恩在失望中多次出游名山大川。他观赏了佛道名山的胜景,领略了神仙洞府的神秘,不由得心中豁然开朗!

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左右,吴承恩将原始、分散的各种玄类西游故事重新构思布局,并级取民间猴文化和神话传说的精华,脱胎再造,准备创作《西游记》。

吴承恩对腐败的社会现实十分失望。他痛恨恶势力,渴望有英雄人物出来保国安民。正因为这样,他才希望塑造一个能够战胜各种妖魔鬼怪的英雄的形象。

《西游记》里需要一个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孙猴子。写到猴子的家住在山上的时候,孙猴子的老家到底是什么样子,他心里没谱,感到很为难。

有一天,吴承恩去拜访好朋友朱日藩。朱日藩告诉他:淮安往东北三百里,有一个叫海州(今属连云港)的地方。海州城东边是大海,大海中有一座大山,叫云台山一一那里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吴承恩听后很高兴。这年秋末冬初,他得到母亲徐老夫人和妻子叶氏的支持,在安置好家人后离开准安,夜以继日地往海州赶去。

吴承恩到海州城外的海边一看,在大海里果然有座山。他就请一位年轻力壮的船老大帮忙,坐船过海,然后登上了云台山。

云台山上有一座山峰,叫“青峰顶”。青峰顶上有一座大庙,叫“三元宫”。吴承恩爬上青峰顶后,就住在那座大庙里。之后,他在山上跑了好几天,看了好多地方,都没有生出什么灵感来

一天,吴承恩来到了一片桃树林,见树枝头上都结满了又红又大的桃子。这时,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吴承恩便上前向那老人家问好。

热心的老人说了个故事:“很久以前,这里荒无人烟。有一年,这山上来了一对逃难的小俩口儿。他们在山上开荒种地,栽花植树,渐渐地穷山变成了宝山。

后来那小俩口儿据说到天上做神仙去了,他们住过的山洞就在这桃树林附近。”老人边说边带着好奇的吴承恩来到那个山洞前。吴承恩看见洞门口有两棵巨大的桃树,树上却没有结桃子。

老人接着说:“相传很久以前,这山上还出过石猴精。有一天,石猴精带一群小猴子在山上找果子吃,一找找到这里,把洞口那两棵仙树的仙桃一下子吃光了。

吴承恩和老人走进那个山洞,原来里面洞洞相连通,是个洞天世界。吴承恩边走边看,边看边问,才知道这里面共有七十个洞。

他们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一个更大的山洞前。一股流水从这个山洞顶上尚下,像帘子般挂在洞门上,刚好遮住了山洞。洞的附近长着许多银杏、栗子、桃李等果树。

老人说:“后来,石猴精和一群小猴子就在这洞里安下家来。它们朝游青峰顶,夜宿大山洞,饿了吃山果,渴了饮山泉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快活。

吴承恩和老人钻出山洞以后,回程走了很长时间。当他们来到“三元宫”大庙时,天色已晚。吴承恩非常感激老人,热情地请老人在庙里休息一个晚上。

从这一天起,吴承恩天天待在云台山青峰顶,这里转转那里看看。有时,他还到老人家里去,听老人讲故事。回来后他就在“三元宫”里写《西游记》。

吴承恩把云台山青峰顶当作孙猴子的老家。因为这里一年四季花果满山,他就把青峰顶改名“花果山”,还将石猴精住过的大山洞起名为“水帘洞”

吴承恩在云台山写出了《西游记》的前半部。两年之后,他才回到家乡。

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经过多次科举考试的碰壁后,四十四岁的吴承恩终于“得”一个岁贡生。

吴承恩在取得岁贡生后,因饥寒逼迫,不得不进京谒选,打算谋求一官半职。吴承恩在京城看够了更部老爷们的脸色,看厌了衙门里狗腿子的威风,只呆了半年,便想回家了。 

这次吴承恩到京城并没有选到官职,更部只把他分到南京国子监当太学生。后来,他便经常在南京与淮安之间来回奔波。

吴承恩虽然在考场上失败了,但他的学问和才华是人们公认的。求他写诗、写文章的人很多,他在家乡的名气越来越大。

有一年,明世宗要到南方祭奠祖先的坟墓。皇上出京巡视,在当时可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光是陪同皇上出巡的人员,就能排出数十里长的队伍。

皇上的人马每到一处,当地官员都要迎送,并且奉上各种各样的贡品。那些地方官员便机巧立名目,征钱征物,闹得百姓鸡犬不宁。

这一次,听到皇上南巡的消息,吴承恩心中十分反感。这时恰好有人请他在一幅画上题诗,那幅画画的是天将二郎神指挥部下搜寻山林,降妖捉怪。吴承恩看了一会儿,心里有了主意。

没用多长时间,吴承恩就写出了《二郎神搜山图歌》。在这首著名的长诗中,他生动地描写了二郎神和天兵们捉拿老猴、母狐、毒蛇和水怪,并捣毁妖怪巢穴的场面。

吴承恩大胆地针对现实,在诗中气愤地写道:“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这首诗表达了他有心为民除害,却没有那个能力的感叹!

那时候,明朝国势由盛转衰,楼寇闹得很厉害。倭寇经常流窜江苏、浙江一带,杀人放火,抢掠财物。老百姓被这些倭寇残害得倾家荡产,痛苦不堪,把寇恨透啦!

当时,沈坤的母亲刚去世,辞官守孝三年的沈坤,在家勤奋习武。沈坤与吴承恩既是亲家又是知已好友,看到国难深重,二人经常相聚,上下古今无所不谈。

沈坤对吴承恩说:“靠官军防御倭寇是没有指望的,我很想训练家乡的青年壮丁,建立一支勇敢耐战的义兵,准备痛击倭寇,保卫家乡。”吴承恩十分赞同。

于是,这两个文人就四处奔走,号召人们练兵备战。百姓们见这两个有学问的人能不顾个人安危而投笔从戎,都高兴地说:“有沈状元和吴先生带头,咱们都去参加吧。

沈坤带头变卖家产,筹集款项,招募义兵,并把勇猛健壮耐得劳苦的人留下来。没多久,他就聚集了一支三千人的义兵队伍,人称“状元兵”

训练了几个月后,“状元兵”成为一支精锐的战斗队伍这支“状元兵”的纪律,可比那些骄横怠惰的官军严明得多了

吴承恩当了这支队伍的参谋,和沈坤一起带着“状元兵”布阵设防。他们根据地形,在准安城郊筑起十三座瞭望台。站在瞭望台上,士兵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观察倭寇的流窜动向。

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三千多个如狼似虎的楼寇,由东南而来,直扑淮安。状元兵”赶到城东十里外的姚家荡,四面埋伏下来,只等倭寇窜来,给他们来个迎头痛击。

倭寇横冲直撞地扑到姚家荡。没容得他们站稳脚跟,沈坤便挥动了号旗一一他一声令下,四面埋伏的“状元兵”一齐奋勇杀出,就像砍瓜切菜似的,把倭寇杀得鬼哭狼喙

“状元兵”大获全胜。这一仗打死的倭寇实在太多,人们只好挖一个几丈深的大坑,把倭寇的户体统统抛进大坑里埋好,再在上面筑起一座小山似的土墩,称为“埋倭墩”

战斗是惨烈的。在阻击寇人侵的战场上,吴承恩的儿子吴凤毛不幸牺性了。吴承恩与沈坤都十分悲痛,但他们也为儿子(女婿)的英勇感到骄傲。

状元兵”虽然在姚家荡打了个大胜仗,把寇杀得落花流水,可付出的代价也不低。多谋的吴承恩和沈坤商量出了更好的杀敌办法,来减少子弟兵的伤亡。

第二次上阵,“状元兵”全部换了“新装备”,使用新阵法。他们四人一队,中间两个魁梧的搬着一根削尖的大毛竹刺向敌人,另两人持刀作护卫。

在格斗中被楼刀削断的大毛竹也十分锋利,仍可将寇刺翻,作护卫的两人随后挥刀砍杀倭寇。“状元兵”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海边。倭寇从此再也不敢到准安来了。

“状元兵”抗得胜,名气就大了。朝廷觉得用乡兵抗楼也是一个好办法,于是下旨嘉奖沈坤,并严斥官府无能。

后来,朝廷也下决心剿灭楼寇,终于派出大批官兵和来犯的敌人作战。著名的“戚家军”也积极参与了抗倭战斗。

因沈坤抗倭有功,巡抚李遂上书皇帝,赞颂他“才兼经略,功收御悔”,并推荐他升任国子监祭酒。

一些奸臣妒忌沈坤,故意曲解民谣“沈坤闹,百姓笑;状元兵,,合人心。三年之期一来到,杀猪宰羊上北京”的意思,向皇上诬告沈坤有拥兵谋反之意。

民谣说的其实是沈坤守孝三年期满后回京升官之意,表达了人民的良好愿望,但沈坤还是被治罪下狱了。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三月,沈坤屈死于狱中。

挚友沈坤死后,吴承恩心里特别难过,大呼“还我沈坤弟!”悲愤之余,他发出“世道如此暗无天日,广大百姓民不聊生,为什么没有人出来扫除这些妖魔鬼怪”的长叹

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春,在京城做大官的李春芳经过准安时,顺道拜访了老朋友吴承恩。时任更部尚书的李春芳,在了解到吴承恩境况倒后,深感不安。

李春芳回京后写了封信给吴承恩,敦促他再次进京谒选吴承恩在他八十岁母亲徐老夫人的多次敦促劝导下,终于在当年秋后再赴京城。

通过李春芳的帮助,第三年冬天,吴承恩这位可敬的老人,终于在六十岁时得到了一个浙江长兴县丞的官职,那是个八品小官。

长兴县的知县,名叫归有光,是明朝著名的散文家。这个人做官正派,年龄、性情与才华都与吴承恩相近

吴承恩到长兴上任后,与知县归有光密切合作。他们以“悠悠负夙心,作更向风尘”互勉,均以爱护百姓为心,不以逢迎长官为意,同心协力改革时整,刷新县政。

吴承恩多年来亲眼目赌了不少官更欺压人民的事,所以,平生第一次做官,他就想做个清官。他早出晚归,到乡村去察访民情。虽说长兴离准安不远,他也顾不上回家

吴承恩主管征赋粮袜之事。为改变赋收不均,他颁布了《长兴县编审告示》,规定按田户大小分摊粮役负担。于是,“小民”感恩戴德,大族咬牙切齿

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冬,归有光进京朝乾穆宗,上司派署印官暂代知县职。时值春征,署印官因收受贿赂被捕归案,主管征收税粮的吴承恩亦受牵连,蒙冤银铛人狱

好友李春芳在京得知后,千方百计进行营救和帮助,吴承恩这才得以获释,并被补授为“荆府纪善”。这个差事对于吴承恩来说,比催租粮、管杂务的县丞更为合适。

吴承恩担任荆府纪善的时候,常与社会名流来往,本该有时间和心情写诗作文。然而,吴承恩这时毕竞是个老人了,只身在外,身体又有病,难免有思乡之情。

年老的吴承恩辞官回到家乡准安,蛰居委巷,整理自己的著作,以度晚年。他又过起了平民生活,与诗酒为伴,再也没出外奔走,彻底摆脱了科举失败的苦恼。

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吴承恩八十多岁的母亲徐老夫人、五十九岁的妻子叶氏在家乡相继去世,这对吴承恩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

虽然孤单贫穷,亲人也相继谢世,吴承恩并没有向苦难屈服。他将姐姐吴承嘉的孙子邱度带在自己身边,亲自教导。他凭着一身正气和过人的才华,乐观地生活着。

在一首词里,吴承恩写过这样两句:“虽贫杜甫还诗伯,纵老廉颇是将才。”他借颂扬这两位古人,来表明自已虽然年老贫穷,但仍雄心勃勃,还要做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这时的吴承恩,在文学理论和创作水平上都达到了顶峰又经过几年的搜集、整理,在六十六岁那年,他开始润色修改《西游记》前半部,同时继续创作后半部。

吴承恩用夸张的笔调,通过幻想的境界,塑造了很多神灵世界的精彩形象。书中的故事构思奇特,引人人胜。经过八年的时间,吴承恩终于完成了这部流传千古的神话小说。

书中的妖怪和魔鬼,真正在民间“土生土长”的不多,大部分是从“天上”下来的:大多数情况下,孙悟空也不是靠本事降妖,而是靠“关系”降妖。这反映了当时真实世界的现实。

晚年的吴承恩,与在淮安做官的邵元哲和罗见泓等结为翰墨之交。他的乡居生活以及全力以赴进行的《西游记》创作,也幸运地得到了准安知府陈文烛的真诚帮助和物质支持。

姐姐吴承嘉的孙子邱度在吴承恩的亲自教导下,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中举,翌年连捷成进士。这是昊承恩晚年的一大快事。

为后人留下了孙悟空这个最有光彩的英雄人物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七十六岁的吴承恩,在家乡淮安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人世。

吴承恩去世后,邱度为他整理遗稿并出资刊刻,陈文烛为书作序,使这位文学巨匠的作品《西游记》得以留传至今,成为一代代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最喜欢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