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沭阳地图标注(沭阳县各乡、镇、街道的前世今生)

更新时间:2024-12-07 09:52:32

沭阳县地处江苏省北部。东与灌云、灌南、涟水三县接壤,南与淮阴区、泗阳县交界,西与宿豫区、新沂市毗邻,北与东海县相连。县域总面积2298平方千米。2022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97.56万人。

沭阳县下辖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情况明代之前无考,始于清代。据《康熙重修沭阳县志》记述,清康熙十六年(1674),沭阳县下辖5路(相当于区)、36镇。清代末年,全县下辖27个镇。民国初期,由于军阀混战,政局不稳,沭阳县行政区划多有变化。直至1934年才基本稳定,时全县下辖161个乡镇(民国初期为小乡制。一般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十保以上即可设乡)。1940年,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区、乡建制基本上沿用民国区划。

1940年沭阳县区乡镇图

1952年后进行区划调整,全县下辖18个区、193个乡镇。1957年12月,全县开展全面撤区并乡工作,调整后全县辖有4个区、36个乡镇。1958年,环城乡并入沭城镇,撤销丁集乡。是年,随着设立人民公社,全县34个乡镇改为34个公社。1964年,沭阳县共辖1个镇,37个公社。

1983年10月,根据上级文件要求,除沭城镇外,其余37个公社全部改为乡镇人民政府,全县辖有沭城、马厂2个镇和36个乡。1987年3月,华冲、庙头、韩山、塘沟、陇集等5个乡撤乡设镇。1999年8月,沂涛、桑墟、钱集、胡集等4个乡撤乡设镇。2000年2月,颜集、阴平(更名为潼阳)、高墟、龙庙、扎下、李恒、刘集、悦来、十字等9个乡撤乡设镇。2000年5月,撤销南关乡,划归沭城镇。2000年7月,耿圩、七雄、汤涧、章集、新河、贤官、青伊湖、湖东、吴集等9个乡撤乡设镇。2005年8月,撤销七雄、十字、章集3个镇,划归沭城镇。2013年区划调整,撤销沭城镇,分别设立沭城、南湖、梦溪、七雄、章集、十字等6个街道办事处。2021年区划调整,撤销北丁集乡,并入耿圩镇;撤销东小店乡,并入章集街道;撤销张圩乡,并入钱集镇;撤销周集乡,并入塘沟镇;撤销汤涧乡,并入李恒镇;撤销官墩乡,并入韩山镇;撤销万匹乡,并入贤官镇;撤销茆圩乡,并入桑墟镇。

截至2022年底,全县共辖有6个街道:沭城街道、南湖街道、梦溪街道、七雄街道、章集街道、十字街道;23个镇:耿圩镇、悦来镇、刘集镇、陇集镇、胡集镇、钱集镇、塘沟镇、马厂镇、沂涛镇、李恒镇、韩山镇、吴集镇、高墟镇、华冲镇、龙庙镇、青伊湖镇、桑墟镇、扎下镇、贤官镇、庙头镇、新河镇、潼阳镇、颜集镇;1个乡:西圩乡。全县共有137个居民委员会,343个村民委员会。

下面,依据相关资料,对全县30个乡、镇、街道名称的由来以及建置沿革情况梳理如下:



01沭城街道


沭城街道地处沭阳县中部。沭城名出于北周建德七年(578年),时改怀文县为沭阳县,沭阳县府四周有土城,故名沭阳城,简称沭城。此名沭城仅为地域名称,而非行政区划名称。清代末年,沭阳城区置关厢镇。1934年,沭阳城区设兴仁、建陵、忠武、管钥、太和、淮南6镇。1946年,人民民主政权设置沭城区,废原城区6镇。1952年,进行区划调整,仍置沭城区,下辖建陵、东兴、东关3个镇和十字、永明、昭德、河东、闸口、河西、黄营、作培8个乡。1957年12月,全县撤区并乡,撤销沭城区,设置沭城镇。原沭城区所辖的3个镇、8个乡,除十字乡得以保留,其余全部撤销。1958年环城乡并入沭城镇,同年又改设为沭城人民公社。1961年沭城公社析置成立沭城分社管辖郊区。1962年9月,恢复沭城镇建制并将沭城分社升格更名为城郊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为南关荡公社,1983年更名为南关乡)。2000年5月南关乡撤销并入沭城镇。2005年8月,撤销十字、章集、七雄3镇并入沭城镇。2013年区划调整,撤销沭城镇,分别设立沭城、南湖、梦溪、七雄、章集、十字等6个街道。

吴印咸故居

沭城街道辖区面积为44平方千米。下辖新桥、西园、河南、古城、南关、健康、圩东、南苑、城南、河东、东园、五里、城北、沂河、建陵、孙巷、城西、东关、长庄、怀文、果园、河西、长安、叶庄、沭河、城东、昭德、府苑等28个居民委员会。至2022年底,户籍人口为23.3万人。


02梦溪街道


梦溪街道地处沭阳县中部。梦溪街道是2013年区划调整从原沭城镇撤销析出新设置的一个行政区。其名称的来历:为纪念沈括(北宋时期曾任沭阳县主簿)所撰写的被誉为世界第一部百科全书《梦溪笔谈》,而取名梦溪街道。

梦溪植物园(汤以方 摄)

梦溪街道辖区面积为45平方千米。下辖任巷、杨店、糖坊、任码、徐沭、章塘、团庄、桃园、官西、南岭等10个居委会。至2022年底,户籍人口为5.29万人。


03南湖街道


南湖街道地处沭阳县中部。南湖街道是2013年区划调整从原沭城镇撤销析出新设置的一个行政区。其名称的来历:因该区域原来是沭阳县城南侧的一个湖荡地区,人们称之为“南关荡”或“南湖”。拓展为城区并设置新的行政区时,故取名为南湖街道。

南湖街道博雅路(张良 摄)

南湖街道辖区面积为41.68平方千米。下辖中心、前巷、湾河、新南、项荡、刘洪、南湖等7个居委会。至2022年底,户籍人口为5.28万人。



04七雄街道


七雄街道地处沭阳县中部。七雄辖区内设置政区年代较为久远。清代末年,置东流镇。1934年,置官田乡,隶属沭阳县第十区。1940年,仍置官田乡,隶属灌云县。1945年抗日战争以后区划调整,官田等乡划归沭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仍置官田乡,隶属章集区。1958年改设官田人民公社。1966年12月,为纪念解放战争中(1947年6月10日)本辖区仲湾战斗中英勇牺牲的七位烈士而更名为七雄公社。1983年改置为七雄乡。2000年改置七雄镇。2005年区划调整,七雄街道被撤销并入沭城镇。2013年区划调整,撤销沭城镇新设置6个街道,在七雄原辖区设置了七雄街道。

七英雄纪念碑

七雄街道辖区面积为42平多千米。下辖官田、夹滩、道口、徐圩、高树、田桥、七雄、官东、双条河等9个居委会。至2022年底,户籍人口为3.5万人。


05章集街道

章集街道地处沭阳县中部。街道办驻地章集社区,是清朝中叶兴起的小集市,因集市所在地章姓较多,故名章集。清初康熙年间(1674年),境内置八堰镇。民国初年(1912年)置章集乡。1934年,更名中正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仍名中正乡。后又改设章集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置章集区、章集乡。1957年撤区并乡,撤销章集区,保留章集乡。1958年改置章集人民公社,1983年复置章集乡。2000年7月撤销章集乡,设置章集镇,2005年区划调整,撤销沭城镇新设置6个街道,在章集原辖区设置了章集街道。2021年3月区划调整,撤销东小店乡,并入章集街道。

章集街道芡实种植基地

章集街道辖区面积为97.22平方千米。下辖章集、长兴、老戚庄、跃进、何杨、张刘、葛老、大沈庄、武河、小穆庄、店南等11个居民委员会和店西、店北、店东、谢圩、卢房、王圩、张王庄、黄仓庄、桃树园、沈庄等10个村民委员会。至2022年底,户籍人口为7.35万人。


06十字街道


十字街道地处沭阳县中部偏南。街道办驻地十字社区。早在清初康熙年间(1674年),置十字镇。清代末年,改置十字桥镇。民国初时(1912年)设十字桥乡。1934年区划调整改为十字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仍置十字乡,隶属沭城区。1954年9月区划调整,新设十字区,下辖十字乡。1957年撤区并乡,撤销十字区,保留十字乡。1958年改置十字人民公社。1983年10月,复名十字乡。1999年撤销十字乡,改置十字镇。2005年2月撤销十字镇,并入沭城镇。2013年区划调整,撤销沭城镇,新设置6个街道,在十字原辖区设置了十字街道。

十字街道果园

十字街道辖区面积为68.85平方千米。下辖十字、十字果园、龙汪、戴圩、陈陆、王涧、赵解、学宜、蒲荡、孙圩、施圩、周圩、南汤圩、东南、前屯、西张圩、蚕种场等17个居委会。至2022年底,户籍人口5.72万人。


07耿圩镇


耿圩镇地处沭阳县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耿圩社区。耿圩兴集始于清代,因是耿姓发起兴集,且在四周筑有土圩,故名耿圩。民国初时(1912年)置耿圩乡。1934年区划调整,仍置耿圩乡,隶属七区。1940年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耿圩乡一度划属泗沭县。1945年,耿圩乡划回沭阳县。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沭城陷落,区划再有变动,耿圩乡划属宿迁县。1949年5月,耿圩乡由宿迁县划归沭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仍置耿圩乡,隶属刘集区。1958年改置耿圩人民公社。1960年11月,耿圩公社被撤销,所属大队分别并入陇集、悦来两公社。1961年恢复耿圩公社建制,其原来所辖生产大队悉数复归。1983年,复名耿圩乡。2000年7月,改置耿圩镇。2021年区划调整,撤销北丁集乡并入耿圩镇。

耿圩镇蝴蝶谷

耿圩镇辖区面积为109.37平方千米,下辖耿圩、丁集两个居委会和郭圩、汪圩、梁荡、闸西、淮西、周庙、孙庄、管桥、沂南、王庙、岗庄、乔王、尚庙、宋宅、吴园、涧东、张胡圩、周王等18个村委会,至2022年底,户籍人口为6.92万人。


08悦来镇


悦来镇地处沭阳县西南部。镇政府驻地悦来社区。据传,在清朝末年当地地主叶小香等畏惧太平军北进路过,便在村子周围筑起高大土圩,以阻止乱军入村。圩名取“近者悦,远者来”之意,故名悦来。民国时期(1934年)置悦来乡,隶属民国政府沭阳县二区。1940年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悦来乡一度划属泗沭县。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悦来乡划回沭阳县。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沭城陷落,区划再有变动,悦来乡划属宿迁县。1949年5月,悦来乡由宿迁县划归沭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仍置悦来乡,隶属刘集区。1958年改置悦来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悦来乡。2000年撤乡设镇,置悦来镇。

悦来镇悦颜路

悦来镇辖区面积88.51平方千米。下辖悦来1个居委会和大方、沟涯、华新、肖湖、橡佟、薛方、郭湖、叶上庄、双蔡、叶新庄、枣林等11个村委会。至2022年底,户籍人口为4.8万人。


09刘集镇


刘集镇位于沭阳县西南部。镇政府驻地刘集社区。民国初期刘正川在此发起兴集,故名刘集。民国末年置刘集乡,隶属宿迁县。1949年5月区划调整,刘集乡由宿迁县划入沭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置刘集区、刘集乡。1957年撤区并乡,裁撤刘集区,保留刘集乡。1958年改置刘集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刘集乡。2000年撤乡设镇,设刘集镇。

海棠盛开(张宏 摄)

刘集镇辖区面积72平方千米。下辖刘集1个居委会和大兴、郇河、槐树、西周集、涧西、桥南、育民、南岗庄、张大沟、老小圩、南长庄等11个村委会。2022年底,户籍人口为4.24万人。


10陇集镇


陇集镇位于沭阳县西南部。镇政府原驻地陇集社区(后迁址于墩前村)。据传,唐朝末年甘肃陇西李氏一族因躲避战乱迁居于此。兴集时,由李姓发起,为纪念祖籍陇西而名陇西集,后简称陇集。陇集所处地势较高,属岗地,适宜人居,宋元时期人口开始大幅集聚。明清时期设置政区,时称“枣子埠镇”。民国初时(1912年)区划调整,撤枣子埠镇,分置枣子埠乡和陇西集乡。1934年区划变动,裁枣子埠乡,存陇集乡,隶属沭阳县七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政区因乱时变,陇集一度属抗日民主政权泗沭县,一度属民国政权宿迁县。1949年,陇集乡由宿迁县划归沭阳县。1958年置陇集人民公社。1964年陇集公社涧河以东11个大队划出新成立丁集公社。1983年复名陇集乡。1987年3月,撤陇集乡,设陇集镇。

陇集镇

陇集镇辖区面积46.79平方千米。下辖陇集、陇东2个居委会和墩前、孟玉、李徐、谢桥、丁曹等5个村委会。2022年底,户籍人口2.8万人。


11胡集镇


胡集镇位于沭阳县南部。镇政府驻地胡集社区。相传过去胡集名为半边店,清初为翰林院编修胡简敬的佃户庄园,后兴集,故名胡集。清代,胡集隶属独树镇(后易名读书镇)。胡集作为区划名称出现始于民国初时(1912年),置胡集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仍置胡集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置胡集区、胡集乡。1957年撤区并乡,撤销胡集区,保留胡集乡。1958年改置胡集人民公社。1966年12月,改名红旗人民公社。1981年,复名胡集人民公社。1983年改置胡集乡。1999年,改置胡集镇。

胡集镇瓜蒌基地(周永 摄)

胡集镇辖区面积68.72平方千米。下辖胡集、华集、胡北、胡南、胡东、胡西6个居委会和华光、大徐、新北、新集、德胜、黄庄、梁井、华长、刘河、三新等10个村委会。2022年底,户籍人口为5.6万人。


12钱集镇


钱集镇位于沭阳县东南部。镇政府驻地钱集社区。传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奉政大夫钱錞发起在此兴集,故得名钱家集。直至清代末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编印的《江苏全省舆图》,图中仍名钱家集。中华民国初年(1912年)置钱集乡,属沭阳县第六市。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仍置钱集乡。1946年以后一度曾设钱集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设置钱集乡,隶属胡集区。1958年改置钱集人民公社。1983年改设钱集乡。2000年撤销钱集乡,置钱集镇。2021年区划调,撤销张圩乡,并入钱集镇。

钱集老鹅

钱集镇辖区面积88.54平方千米。下辖钱集、张圩2个居委会和永兴、大南、万庄、西营、新桥、槽坊、漆圩、效佐、陈圩、东营、徐码、石桥、水庄、引河、老严荡等15个村委会。2022年末,户籍人口为5.87万人。



13塘沟镇


塘沟镇位于沭阳县东南部。镇政府驻地塘沟社区。塘沟是一个较为古老的集镇。兴集始于清代以前。兴集时因街址靠近塘沟(一条沟河名称,因年久淤塞该沟河早已不复存在),故名塘沟街。清初康熙十六年(1674年)始置塘沟镇。清朝末年仍置塘沟镇。民国时期(1934年)置塘沟乡,属沭阳县六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仍置塘沟乡。1946年以后一个时期曾设塘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置塘沟区、塘沟乡。1957年撤塘沟区,保留塘沟乡。1958年改置塘沟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塘沟乡。1987年3月,改置塘沟镇。2021年区划调整,撤销周集乡,并入塘沟镇。

张培坤泥塑馆

塘沟镇辖区面积101.73平方千米。下辖塘沟、周集2个居委会和胡塘桥、条河园、王华、雷达、塘东、塘北、塘西、东渡、碾盘、卢圩、塘南、老街、胡庄、谢河、史洼、华帮、周楼、合兴等18个村委会。2022年来,户籍人口为7.26万人。


14马厂镇


马厂镇位于沭阳县东部偏南。镇政府驻地马厂街。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清嘉庆年间,此处曾办有养马厂,名“龙泉厂”。后时间不久,养马厂停办消失,人们在此耕种并居住兴村而名马厂,后又兴街而得名马厂街。也就是说。马厂街不是因姓得名,而是因马得名。民国初期(1912年)始置马厂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期仍置马厂乡。1946年以后一个时期曾设马厂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置马厂区、马厂乡。1958年改置马厂人民公社。1983年改置马厂镇至今。

▲“马厂造”

▲马厂绿豆饼

马厂镇辖区面积84.37平方千米。下辖马厂、厂南、厂北、厂东、厂西等5个居委会和赵大庄、大单庄、司庄、民主、双圩、古南、马棚、金墩、东场、炳来、葛园、葛荡、青春、王竹园、杨桥、丁大庄、老胡庄、老王圩、大口桥等19个村委会。2022年末,辖区人口7.06万人。


15沂涛镇


沂涛镇位于沭阳县东部偏南。镇政府驻地太平社区。太平社区因太平集而得名。相传该地曾是硕项湖(成湖于元代之前,消失于清代末年)西南侧的一个湖中小岛,常为船户避风挡浪,素有“太平港”之称。后硕项湖淤塞成陆地,人们在此居住兴集,故名太平集。民国中期(1934年)置太平乡,属沭阳县九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太平乡更名为沂涛乡(为纪念当地革命烈士朱沂涛而名),隶属马厂区。1954年6月。沂涛乡划归李恒区。1957年12月,撤李恒区,沂涛乡又复归马厂区,复归后改名为太平乡。1958年改置太平人民公社。1966年12月改名沂涛公社。1983年改名沂涛乡。1999年改置沂涛镇。

朱沂涛烈士铜像

沂涛镇辖区面积94.34平方千米。下辖太平1个居委会和沈集、东王庙、魏湾、崔庄、二圩、常荡、王团庄、谢庄、秦圩、新沟、古屯、三杰、王魏庄、大王庄、兴陶、陶庄、赵涧、屋基、金葛楼、红旗等20个村委会。2022年末,辖区人口7.43万人。


16李恒镇


李恒镇位于沭阳县东部。镇政府驻地李恒社区。相传清代,

柴米河渡口有渡工名李恒,故人称李恒渡口。后渡口附近来人居住兴村,故名李恒庄,兴集后称李恒街。今李恒镇所处地域在清代以前,属硕项湖湖区或湖浸地带,故村庄建立及区划设置时期较晚。至民国初年(1912年)始置李恒庄乡。1934年改置李恒乡,属沭阳县第五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秋)李恒乡划属灌云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恒乡又划归沭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设李恒区、李恒乡。1957年撤区并乡,撤李恒区,保留李恒乡。1958年成立李恒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李恒乡。2000年改置李恒镇。2021年区划调整,撤汤涧镇并入李恒镇。

李恒镇大李村千亩梨园

李镇辖区面积122.64平方千米。下辖李恒、汤涧2个居委会和柴北、柴南、孙洪、江圩、西河、徐庙、曙红、竹湖、刘山、平北、大黄、三黄、范场、张坦、马屯、郝圩、顾洼、大李、藕池、两柴、双窑、汤南等22个村委会。2022年末,全镇户籍人口为8.46万人。


17韩山镇


韩山镇位于沭阳县东部。镇政府驻地韩山社区,因靠近韩山得名。清康熙十六年(1674年),设韩山镇。清代末年,仍置韩山镇。民国时期(1912年)设韩山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韩山乡划属东海县。1949年5月,韩山乡划回沭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仍置韩山乡,隶属吴集区。1958年,改置韩山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韩山乡。1987年3月,改置韩山镇。2021年区划调整,撤销官墩乡,并入韩山镇。

韩山风景区

韩山镇辖区面积121.62平方千米。下辖韩山、韩西、官墩3个居委会和范圩、刘徐、宋庄、沂兴、顺河集、赵口、石平、桔园、大吕庄、尚庄、姜洼、花圩、尤庙、所房、南庄、郁圩、丰收、先锋、友谊、戴山等20个村委会。2022年底,户籍人口为7.94万人。


18吴集镇


吴集镇位于沭阳县东部。吴集镇因原政府驻地吴集街而得名。吴集兴集始于清代,因是吴姓在此发起兴集,故名吴集。民国初时(1912年)设吴集乡。1934年区划调整,仍置吴集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吴集乡划属抗日民主政府灌云县。1949年5月,又划归沭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置吴集区、吴集乡。1957年撤销吴集区,保留吴集乡。1958年改置吴集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吴集乡。2000年撤吴集乡,设吴集镇。

吴集粉条

吴集镇辖区面积72.9平方千米。下辖吴集1个居委会和东埠、史跳、大竹园、塔桥、陈许、吴西、魏牌坊、兴杨、航河、范赵等10个村委会。2022年末,户籍人口为4.67万人。


19高墟镇


高墟镇位于沭阳县东北部。高墟镇政府现驻地湖东社区,原驻地高墟。高墟的名称由来为:很早以前这里地处青伊湖东北侧湖浸沼泽地带,沼泽地之中有一片高地荒原,曾有人在此建房居住,后又迁走,留下一片废墟,人称高墟。后来再有人来此居住兴村再兴集,故得名高墟。高墟在清代即置高墟镇,属海州辖地。民国时期属东海县辖地。1949年5月,归沭阳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设高墟乡,隶属沭阳县湖东区。1958年改置高墟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高墟乡。2000年撤乡设镇,设高墟镇。2021年区划调整,撤湖东镇,并入高墟镇。

高墟碱米

高墟镇辖区面积124.68平方千米。下辖高墟、湖东2个社区和邱谷、马沟、刁夏、三荡、穆庄、古泊、古莲、纲要、龙河、河北、新湖、新钱、孙于、李场、杨湾、木墩、陆口、杨跳、莲河、司杨等20个村。2022年底,全镇户籍人口为8.29万人。


20华冲镇


华冲镇位于沭阳县北部。镇政府驻地华冲社区。相传过去由于后沭河流经境内,每至汛期,洪水暴涨,后沭河堤经常在附近决口(“经常”一词在当地方言为“华”,华即经常之意),华冲因此而得名。据《民国重修沭阳县志》记载:“华冲圩在治北四十里,清同治元年荣应时筹建,周三百七十丈,门四。”故过去曾称华冲圩。后兴集而得名华冲街。清代末年,设华冲镇。民国初时(1912年),设华冲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华冲乡一度划属抗日民主政府东海县,不久又回归沭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原华冲乡辖区易名为鸣九乡(为纪念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任鸣九)。1956年设华冲区。1957年撤区并乡,撤华冲区、鸣九乡,另置华冲乡,隶属湖东区。1958年改置华冲人民公社。1966年12月,更名丰收公社。1981年,复名华冲公社。1983年改名华冲乡。1987年3月,改置华冲镇。

华冲镇芦蒿

华冲镇辖区面积54.94平方千米。下辖华冲、大尖2个居委会和丁庄、官沟、柳口、杨柳、仲林、站墩、东园、汤庄、经堂、伍滩等10个村委会。2022年末,户籍人口为5.12万人。




21龙庙镇


龙庙镇位于沭阳县中部。镇政府驻地龙庙街。在清代末期以前,此地无街。当地徐姓百姓做生意买卖,要到5里之外的蔡庄赶集。那时期社会治安差,徐姓村民在去赶集的来回途中,常遭遇歹徒“抢劫”。于是徐姓村民商议决定在本地设街逢集。因所选街址靠近后沭河岸边的龙王庙(龙王庙毁于抗日战争时期),故取名龙庙街。民国时期(1934年)置龙庙乡,隶属沭阳县第十区。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设龙庙乡,一度划属东海县,1949年5月复归沭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设龙庙区、龙庙乡。1957年撤区并乡,撤销龙庙区,保留龙庙乡。1958年改置龙庙人民公社。1966年改名向阳公社。1981年复名龙庙公社。1983年改置龙庙乡。1999年12月,撤销龙庙乡,设置龙庙镇。

龙庙镇沂河淌内(图片来源:公众号以方视觉)


龙庙镇辖区面积48.67平方千米。下辖龙庙、联合2个居委会和仲湾、朱庄、庄塘、聂湾、兴义、花厅、前岔、赵庄、葛巷、沙堰、红河11个村委会。2022年末,户籍人口为5.46万人。


22青伊湖镇


青伊湖镇位于沭阳县北部偏东。青伊湖镇因青伊湖而名。查《中国历史地图集》发现,元、明时期地图上均标注有硕项湖、桑墟湖,且两湖相连。硕项湖在沭阳县治东边,桑墟湖在沭阳县治北边。再查《海州直隶州志》中《海州疆境图》发现,图中标有青伊湖,无硕项、桑墟两湖。再综合其他史志资料考析,由于地震和黄河改道等原因,致硕项湖、桑墟湖逐渐演化龟缩消失,终而浸灌成一湖“形如荷盖”易名青伊湖。至20世纪40年代,青伊湖已演变为低平陆、季节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导沂整沭”的新沂河工程完成后,导沂、沭两水通流入海,结束了沭地水患连连的灾难历史,青伊湖区一片亦变成平畴沃野,天下粮仓。在清代,原青伊湖畔即置青伊湖镇,属海州直管辖地。民国时期属东海县辖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设滥洪乡,隶属沭阳县湖东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改名青伊湖人民公社。1983年改置青伊湖乡。2000年改置青伊湖镇(与清代所置的青伊湖镇,仅名称、来历相同,辖区、治所均有很大区别)。2021年区划调整,青伊湖农场并入青伊湖镇。

青伊湖镇

青伊湖镇辖区面积71.19平方千米。下辖滥洪1个居委会,戚庄、荣吴、后乡、马场、王场、北槽坊、湖湾、姚沟、高庄、蔷薇、赵集11个村委会和1个青伊湖农场。2022年末,户籍人口为5.32万人。



23桑墟镇


桑墟镇位于沭阳县北部偏西。镇政府驻地桑墟街。据传桑墟兴集始于元代(因位于古桑墟湖之滨而得名)。清代,置桑墟镇。民国初时(1912年),设桑墟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以后),桑墟乡一度划属东海县,不久又复归沭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设桑墟区、桑墟乡。1957年撤桑墟区,保留桑墟乡。1958年改设桑墟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桑墟乡。1999年撤乡设镇,置桑墟镇。2021年区划调整,撤销茆圩乡,并入桑墟镇。


桑墟镇条河村

桑墟镇辖区面积125.29平方千米。下辖桑墟、老庄、大河西、青坊等4个社区和二兴、元兴、刘厅、舒窑、新顺河、友谊河、蔷薇河、条河、北大兴、平墩、张湾、和睦、茆圩、大官庄、李圩、厚邱、寇塘、杨兴、桥新等20个村。2022年末,户籍人口为10.08万人。


24贤官镇


贤官镇位于沭阳县中部偏北。贤官镇因原驻地贤官街而得名。相传在明代为纪念一位赈灾官员而建造一亭,名为贤官亭。后此处兴村逢集,便得名贤官街。清初康熙年间(1674年),设喊官亭镇(过去文盲多,方言重,可能是记录、书写者有误)。清代末年,改置贤官亭镇。民国初时(1912年),设贤官亭乡。1934年改名贤官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贤官乡曾一度划属东海县,不久又复归沭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设贤官乡,隶属桑墟区。1958年成立贤官人民公社。1966年12月,改名东风公社。1981年改名贤官公社。1983年改名贤官乡。2000年改置贤官镇。2021年区划调整,撤万匹乡并入贤官镇。

贤官镇大房村晓南庄种植园(张良 摄)

贤官镇辖区面积84.99平方千米。下辖贤官、蒋园、赵集、马庄、沙河寺、万匹等6个社区和马湖、乔口、万刘、驻丘、禅武、淀湖、官宜、贤北、银杏、下湾、汤圩、丁蒋、大房、杨庄、蔡庄、三圩等16个村。2022年末,户籍人口为9.32万人。


25扎下镇


扎下镇位于沭阳县中部。扎下因地处原扎下河两侧而得名。早在清初康熙十六年(1674年),即置扎下镇。清代末年仍置扎下镇。民国初时(1912年),设扎下乡。1934年区划调整,改置扎南乡(扎下河北分置汉西、汉东两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改置扎北、分水两个乡,隶属庙头区。1957年撤区并乡,撤销扎北、分水两乡,改置扎下乡,为县直属。1958年改设扎下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扎下乡。2000年撤乡设镇,置扎下镇。

扎下镇花木直播

扎下镇辖区面积55.49平方千米。下辖沙巷、分水2个居委会和明庄、卢巷、周沟、沈魏、银山、顺河、朱家庄、仲大庄、胡道口、冯徐、丁庙等11个村委会。2022年末,辖区户籍人口为6.22万人。





26新河镇


新河镇位于沭阳县西部。新河镇因地处原新挑河两侧而得名。早在清初康熙十六年(1674年),即置新挑河镇。清代末年,仍置新挑河镇。民国初期(1912年),设新挑河乡。1934年区划调整,改名新河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后),新河乡划归潼阳县,设新河区。后裁撤潼阳县,新河区复归沭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设新河乡,隶属颜集区。1958年改设为新河人民公社。1960年底,新河公社一度被撤销。1961年又复置新河公社。1983年改设新河乡。2000年改置新河镇。

▲胡家花园

▲古栗林

新河镇辖区面积49.54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地新槐社区。下辖新槐1个社区和周圈、堰头、沙河、大营、维新、解桥、巴房、双荡、春生等9个村。2022年末,户籍人口为4.62万人。


27庙头镇


庙头镇位于沭阳县西北部。镇政府驻地庙头社区。传庙头兴集始于元代。兴集时,因庙宇众多,天齐庙规模最大,为众庙之首,故取名为庙头。清初康熙十六年(1674年),置庙头镇。清末仍置庙头镇。民国初时(1912年)设庙头乡。建立抗日民主政区时期(1940年),庙头乡属潼阳县。1949年5月,潼阳县撤销,庙头乡回归沭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设庙头区、庙头乡。1957年撤区并乡,撤庙头区,保留庙头乡。1958年设立庙头人民公社。1966年12月,更名为新风公社。1981年复名为庙头公社。1983年改置庙头乡。1987年3月,改置庙头镇。


庙头千张

庙头镇辖区面积59.5平方千米。下辖庙头、冷庄、后窑3个社区和何桥、吕庄、探驾、长探、牛墩、聚贤、古龙、东柳、后圩、赶埠等10个村。2022年底,户籍人口为5.03万人。


28潼阳镇


潼阳镇地处沭阳县西北部。潼阳镇原名阴平乡,因治所在阴平河南而得名。阴平设置政区年代久远。早在2100年前的西汉时期置阴平县,后有一段时期改置为阴平侯国。东汉时期复置阴平县。南北朝时期曾改置僮县,后又置潼阳郡。清康熙年间置阴平镇。民国时期改置阴平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期,曾一度设置潼阳县,因境内古有潼水而得名,潼阳县政府驻地阴平街。1949年5月,潼阳县撤销,其所辖区、乡大部分划归沭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设置阴平区、阴平乡。1958年改置阴平人民公社。1966年12月更名为朝阳人民公社。1981年10月复名为阴平人民公社。1983年8月改置阴平乡。1999年12月,撤销阴平乡,改设潼阳镇。

潼阳镇辖区面积99.63平方千米。下辖阴平、潼东2个居委会和山羊、草村、大宅、后屯、扎埠、窑庄、周庄、马岭、吴滩、潼北、潼西、潼南、朝阳等13个村委会。2022年末,辖区人口5.34万人。


29颜集镇


颜集镇位于沭阳县西部。颜集镇因原驻地颜集街得名。传颜集兴集始于明代,先由方姓大户在此开行兴市,得名“老子集”。后方姓衰落,当地颜姓大户将集市北移至现址,改“老子集”为“颜家集”,后简称为“颜集”。(“老子集”旧址后易名为“老集”)。据《沭阳县志疆域志》记述,清初康熙十六年(1674年),即置颜家集镇。清代末年,置颜集镇。民国初年(1912年),设颜集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40年)颜集乡划属潼阳县,改置颜集区。后又于1949年5月复归沭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置颜集区、颜集乡。1957年撤区并乡,撤销颜集区,保留颜集乡。1958年改设颜集人民公社。1966年12月改名立新公社。1981年复名颜集公社。1983年复名颜集乡。2000年2月,撤颜集乡,设颜集镇。

虞姬故里

颜集镇辖区面积68.22平方千米。下辖颜集1个社区和堰下、沙湾、贯勤、方圩、大庄、丁圩、花晏、虞溪、虞北、司程圩、许房、周项、梁庄等13个村。2022年底,户籍人口为6.04万人。


30西圩乡


西圩乡位于沭阳县东北部。乡政府驻地西圩街。传清咸丰七年(1857年),该地地主、土豪因畏惧太平军北上路过袭扰,在村庄周围筑起高大土圩子。因该村庄东边有一个村庄名为东圩庄(属今灌云县陡沟乡东徐村),故取名西圩。后兴集成街,名西圩街。清代属海州辖地。民国时期属东海县辖地。1949年5月,划归沭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区划调整,设西圩乡,隶属沭阳县湖东区。1958年改设西圩人民公社。1960年11月区划变动,撤销西圩公社,所属大队分别并入高墟、韩山、吴集、湖东4个公社。1961年恢复西圩公社建制,原所属大队复回。1983年,改置西圩乡至今。


西圩乡辖区面积47.05平方千米。下辖西圩1个社区和中陈、曹口、汉沟、后车、前庄、前车、郝庄、邱庄、三才、范湾等10个村。2022年末,户籍人口为3.2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