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阿堵什么意思啊(为什么古人会把金钱称作“阿堵物”?)

更新时间:2024-12-03 10:05:29

我们知道,古人(主要是文人)常常把那白花花的银子、沉甸甸的铜钱,称之为“阿堵物”。


为啥不叫它“金疙瘩”、“银宝贝”,偏偏是“阿堵物”这么个奇怪的名称呢?


这里面啊,有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在《太平御览》、《世说新语》以及《晋书》中,都有记载。


典故的主角,是一位名叫王衍(字夷甫)的大才子。


这位王先生,那可是西晋时期的名士,风度翩翩,才情横溢,整天跟一群文人墨客谈天说地,聊的都是《老子》、《庄子》这些高深莫测的学问。


王衍有个特点,那就是自命清高,觉得钱这玩意儿太俗,提起来就拉低了自己的档次,所以,无论在什么场合,他都绝口不提一个“钱”字。


王衍的老婆郭氏,是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对王衍的这股子清高劲儿既好气又好笑。


她心想:“你整天装得跟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哪样不得用钱?”


于是,郭氏就决定跟王衍开个小玩笑,要让他亲口吐出个“钱”字来。


一天晚上,趁着王衍呼呼大睡,郭氏悄悄吩咐家里的婢女,把一堆堆的铜钱搬进屋里,围着王衍的睡榻,密密麻麻地摆了一圈又一圈。


郭氏心想:“这下你总得说‘钱’了吧?不然怎么起床呀?”

第二天早上,王衍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被铜钱包围了,那叫一个哭笑不得。


他本想大声呵斥:快把钱拿开!但转念一想,自己可是清高之人,怎能轻易言“钱”?


于是,他灵机一动,对着婢女喊道:“举却阿堵物!”


“阿堵”,在六朝时期是口语,意思是“这个”;“物”,就是“东西”;“阿堵物”合起来,就是“这个东西”;“举却”,则是搬开、拿开的意思。


王衍情急之下,随口一说,没想到却给钱起了个新代号。


从此以后,“阿堵物”就成了钱的代名词,而且啊,还带着那么一点点轻蔑和讽刺的意味。好像在说:“哼,我才不屑于直接提你呢,就用这个‘阿堵物’来指代你吧!”


“阿堵物”这种说法的流行,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于金钱的一种复杂态度。


一方面,他们深知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它,日子可就难过了;


另一方面,他们又自命清高,觉得谈钱太俗,有损自己的形象。


这种矛盾心理,在“阿堵物”这个词上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它既是对金钱的一种轻蔑和回避,也是对金钱无法忽视的现实作用的无奈承认。

从古至今,大部分中国人都很爱钱,却又总认为“谈钱就俗了”。


其实,金钱本身既不俗,也不雅,它可以很低贱,也可以很高尚,关键还是看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日子过得清贫却自在。


“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杜甫,一家人屋漏床湿,受淋挨冻,却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他人的类似处境,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


自己新制了布裘的白居易,则由自己的舒适生活,联想到广大人民的无衣无食,慨然写道:“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如果金钱能够用来“大庇天下寒士”,使“天下无寒人”,这样的“阿堵物”,还俗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