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巨鹿之战简介及过程(秦末巨鹿之战)

更新时间:2024-10-03 08:51:05

前208年九月,秦将章邯在定陶之战中打败并杀死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率军自白马津渡河北上进攻赵地,章邯为何放弃了继续剿灭以楚怀王熊心为首的楚国残余势力,而挥军(黄)河北呢?原因有四:

一、秦朝廷的“命令”。自东阿之战章邯退守濮阳后,“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及“令王离、涉间围钜鹿”来看,章邯此时已是秦军的“剿匪总司令”,即章邯之军事行动是得到了秦二世或赵高所批准的,且王离、涉间围钜鹿在时间(前208年闰九月)上早于章邯“破邯郸”(前208年十月)。

二、秦黄河以北燕、赵之地已全部失守。若河北叛军顺河内广阳道南下,夺取洛阳,则章邯军与秦关中就会被切断,如此一来,不但叛军有可能趁虚攻入关中,而章邯自身也会成为一支孤军,陷入各路反秦武装的重重包围之中,使目前在楚地所取得的胜利也将化为乌有。

三、章邯忽闻赵国内乱。在陈胜起义后,任命陈人武臣为将军,大梁人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北攻赵国故地,武臣于邯郸自立为赵王,三个月后,武臣被属下李良所杀,张

耳、陈余逃脱后在邯郸北面的信都拥立旧贵族赵歇为赵王,于是,李良与陈余战于信都、邯郸间,陈余打败李良后,李良投奔秦将章邯,方使章邯对黄河以北的反秦势力有了详细的了解。

四、项梁已死,章邯认为楚军已不足为虑,遂有“先赵后楚”之主观意识。

章邯进兵路线及部署。章邯渡过黄河后,首先收复河内郡(此时河内郡应该为武臣所占据),在棘原建秦军总指挥部,随后,章邯令属下涉间、苏角率兵攻破邯郸城(前208年十月),“章邯引兵至邯郸,皆迁其民河内”,至于章邯为何拆毁了邯郸城墙、而不以其作为一道军事屏障?乃是个谜,我个人认为章邯是为了打通棘原—巨鹿间的无障碍通道、消除潜在的隐患吧!这个要从军需供给上来分析:章邯攻克临济后,沿济水继续向东进攻东阿,靠的是济水运粮,可理解为,章邯在黄河以南作战,军需补给从未出现问题,而进入赵地,无直达的河流运粮,此对章邯也很陌生。

河内位置图

章邯军行军图

邯郸沦陷后,赵王赵歇和丞相张耳逃到巨鹿城中(巨鹿城在秦汉时期,周边为森林和沼泽、湖泊所包围环绕,易守难攻,这也是赵歇和张耳放弃邯郸和信都的原因),被秦将涉间、苏角军与王离军围困起来,《史记》:“章邯军钜鹿南棘原”,应理解为章邯是分兵巨鹿南和棘原两处驻军,并在钜鹿南“筑甬道属河”,也就是修筑运粮甬道直通“河”边,此“河”乃清河,并非漳河:周定王五年,即前602年,原来沿太行山东麓由南向北而去的黄河,于宿胥决口,《战国策˙燕策二》苏代曰:“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这是首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大决堤(改道),黄河的原河道称为“禹贡大河”,新河道称为“大河故渎”,“禹贡大河”则与黄河主干分流,汇集其他支流而演变为清河,清河也成为了赵国、齐国的界河,故进入赵地以渡过清河为标准,这与后来项羽所说“引兵渡河因赵食”非常切合,基本可以定性的说,秦末汉初的清河沿禹贡大河故道,合洹、漳二水向北是毫无疑问的。章邯的运粮通道是:棘原出发,沿洹水,入清河,通过甬道,到秦巨鹿南大营,最后送粮至巨鹿城下王离军。所以,棘原在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平乡镇漳水南是错误的,应为河南省安阳市西边洹水南岸,这才符合历史事实。

禹贡大河和大河故渎

清水故道位置(清水就是曹操后来修的白沟)

巨鹿被围后,燕、代、齐等地的诸侯们深感唇亡齿寒,纷纷派出援军前来救援,但面对数量庞大、战斗力强悍的秦军,谁也不敢向前,只是远远观望,此时巨鹿城北有赵将陈余打败李良后所收编的恒山之兵、有赵将张敖(张耳之子,陈胜曾封为成都君)之兵、燕王韩广所派燕将臧茶之兵等,共约五六万人。

楚王派兵。巨鹿被围,赵王歇亦遣使至楚求救,楚怀王熊心分两路派兵:一路前往巨鹿,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桓楚、英布、蒲将军为别将;另一路进攻关中,以刘邦为主帅,目的是袭扰秦军,楚怀王许诺说谁先攻下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宋义率领楚军行至安阳,便按兵不动,滞留四十六天。

巨鹿已被围三个月(前208年闰九月至十二月),城中兵少粮尽,赵将张黡、陈泽率五千赵军攻秦,尽为秦军所歼。

楚帅宋义的止步不前,诸侯军的观望,使项羽如热锅上的蚂蚁,便催促宋义发兵,宋义不但不听,反而讥讽项羽有勇无谋,并传令,凡是凶猛、违逆、贪功而不听号令者,皆格杀勿论。宋义此时要把儿子宋襄送到齐国当宰相,送行至无盐县时,天降大雨,天气寒冷,士卒饥寒不堪,宋义父子却饮酒作乐,项羽利用士兵对宋义之不满,闯入帐中将宋义斩首,以与齐国串通、意图谋反之“罪”报楚怀王,怀王只好任命项羽为主帅,率兵救赵。

项羽战略战术及行军路线。楚怀王部署宋义出征救赵时,曾明令“诸别将皆属宋义”,意思是,除了西征的刘邦军以外,所有北征救赵的部队,都归宋义指挥,所以在救赵之楚军中,除了宋义自己统领的主力部队外,还有其他将领统领的部队,但他们并没有与宋义一起行动,具有一定军事才能的楚怀王熊心遣“别将”英布、蒲将军统领的两万精锐楚军,已暗中进驻到了清河东岸,与巨鹿战场隔河相望。在巨鹿之战后期的棘原会战时,项羽与黥布、蒲将军分别驻扎在漳水南北两边,也印证了两军始终分开行动的事实。

与秦国有着新仇旧恨,急于复仇的项羽,果断斩杀宋义,夺取了军队的指挥权。项羽要尽快抵达巨鹿,此时东郡(郡治濮阳)尚为秦军控制,项羽只有绕道,沿东郡与齐地的交界向北走,在经齐地时,项羽先是裹挟了齐国田都(原田儋、田荣兄弟的副将,因定陶之战,田荣不出兵,田都与项梁有隙),项羽军路过济北郡时,齐王建之孙田安背叛田荣(当时齐国实权掌控人)降项羽。

其实,一旦巨鹿城破,秦军向东渡黄河(大河故渎),秦军下一个进攻的就是济北郡,“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兵降项羽”。此时,田荣的另一个死对头、占领济北郡数城的田间也来追随项羽救赵,对项羽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楚军向西来到了清河东岸,与先期到达的英布、蒲将军军会合(此时巨鹿被围已经两个月了)。项羽行军路线大致为:彭城(今江苏省徐市)→安阳(今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无盐(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历下(今山东省济南市)→平原津渡口(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清河渡口(今河北省邯郸市邱县、即项羽破釜沉舟处)。

楚军行军示意图

项羽“遣当阳、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对章邯的运粮甬道进行袭扰,此处很有可能就是章邯运粮甬道的起点,即清河边到巨鹿南秦军大营一条约二十公里长的运粮甬道。

秦之甬道位置

项羽吸取了赵将张黡、陈泽率五千赵军攻秦而尽为秦军所歼的教训,亦充分考虑到了秦军“战力”之强大,故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攻秦甬道,先破秦巨鹿南大营,再破围巨鹿王离军,最后破章邯军。

巨鹿之战经过。前208年十一月,英布、蒲将军“数绝章邯甬道”,章邯从秦军巨鹿南大营调兵来救,英布和蒲将军军撤离,如此反复袭扰一月有余,逼得章邯干脆将巨鹿南之秦军调来守护甬道,项羽使计将秦主力军离开巨鹿南大营,此时只剩围困巨鹿城之王离军。十二月,项羽乃悉引兵渡河(即清水),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此就是“破釜沉舟”之典故,地点为今河北省邱县故城营镇北),渡河后,“於是至则围王离”;“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即救赵援军除楚军外,还有陈余、张敖、臧茶,以及随同项羽一起来的齐国田都、田安、田间等军;从“陈余复请兵”,不难看出,此时各路援军已经移驻到了巨鹿南,与项羽军成功会师,这些诸侯军的任务是牢牢地围困住王离军,而项羽军“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即项羽率领楚军在后面迎战前来解救王离的秦军,并继续去断绝甬道,现在战法叫“围歼阻援”;当项羽“九战”巨鹿南的章邯军时“诸将皆从壁上观”,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观”,此战役当以“围歼”为主,“阻援”为辅,若诸侯军阻援失败,项羽军则不堪设想,故诸侯军只能“观”;英布、蒲将军再次“绝其甬道”“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及“(项羽军)九战”,可见,秦楚甬道之战及项羽拼命阻击秦军突破自己而进攻围王离之诸侯军的整个战场是十分激烈和残酷的,如陈余言:“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饿虎,何益?”。

巨鹿之战图

甬道被楚军彻底切断后,“(项羽)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项羽转身率军迅速包围了王离,项羽身先士卒,率领楚军向秦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楚军士气高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各诸侯军被感染,纷纷加入战斗,秦军腹背受敌,一败涂地,经过激烈的血战,生擒了王离,涉间自焚。

既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巨鹿之围解,赵王歇与张耳,乃出巨鹿城谢诸侯,犒劳战士。

棘原之战。巨鹿城下之战以章邯败走和王离全军覆没而告终,但整个战役还远未结束,只是战场转移到了漳、洹两河之间,即棘原之战,此战役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漳南相持”、“三户津之战”、“汙水之战”和“殷墟会盟”。

楚军过漳水、汙水、洹水图

(一)漳南相持。前208年十二月,巨鹿城下之战结束后,章邯军退守棘原,项羽与诸侯之军追击章邯军并突破漳水,进驻漳南,而后,章邯主动收缩防线,欲以棘原为核心进行固守,双方开始在漳南相持六个月未战(前208年十二月至前207年六月),但章邯这种避而不战的做法,受到了秦二世的责让,邯立即使长史司马欣赴咸阳请兵,三日不得见赵高,欣恐乃遁,欣至军报章邯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战能胜,高必妒嫉吾功;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熟计之”,时陈余亦遣使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章邯此时外受强敌压境,内受赵高猜疑迫害,心生恐惧,狐疑未能决,乃阴遣候始成(人名)使项羽,欲约降,项羽未许。

(二)三户津之战。章邯军兵败后,尚有二十余万兵力,具体部署为:约十万秦军在漳水南与漳水北的英布、蒲将军的两万楚军対持;一部秦军在邺之西冈(即今曹操高陵所在地),并沿汙水布设了防线;约十万秦军在洹水之南的棘原大本营看家。“章邯与楚约降,未定,项羽许而击之”,即谈判还未完成,“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也就是蒲将军军到了漳南,这必然会遭到秦军的阻击,“与秦战,再破之”,即楚军已驻军到了漳南。

汙水的正确位置

(三)汙水之战。在蒲将军连胜后,“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即项羽军已攻破秦汙水防线。在项羽与章邯打得“热火朝天”时,赵国的司马卬,已绕过了棘原南下,占领了河内郡,完成了对棘原秦军的战略包围,这给章邯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司马卬战略包抄

(四)殷墟会盟。楚军已渡汙水,秦“邺之西冈”丢失后,洹水北面的秦军再无险可守,只能全部退过洹水南固守棘原,也就是说漫长的洹水全面洞开,楚军渡过洹水,就可将秦军逼围之棘原,即项羽与章邯直接交锋,在这场战役的序幕即将拉开时,“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一直对和谈虚与委蛇,渴望全歼秦军的项羽,为何嘎然而止了,究其原因,不外乎项羽心中无底:项羽渡过洹水后,发现面对的其实是二十余万兵精粮足的秦军,而且章邯已在棘原经营多时,深沟壁垒,固若金汤,要想一举攻克棘原,其实是不现实的,在突破了重重外围防御阵地后,项羽发现棘原核心阵地,远比想象的要坚固的多,另外,楚军连战连捷,战线也越拉越长,楚军背有洹水,不仅退路被阻,且后勤粮草供给困难。项羽权衡利弊,在公开征求众将和谈意见时,皆曰“善”。

息兵罢战,双方选择了当年苏秦合纵成功,拜受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印之“拜相台”(今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电厂路街道柴库村)进行会盟,意义非凡。“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

棘原之战从前207年二月至七月,共五个月,至此跌宕起伏犹如史诗般的巨鹿之战终于全部落下了帷幕,大秦帝国的命运也终见分晓。“(刘邦)攻武关,破之”,历史又掀开了一页新的篇章。

注释:

定陶: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

白马津:今河南省滑县境,古黄河北岸渡口。

东阿:今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阿城镇。

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西南。

钜鹿:即巨鹿,旧称“大麓”,战国末年,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把大麓写成“钜鹿”,这就是巨鹿之名的由来,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西南。

河内:古黄河中游北面地区,即古黄河以北原魏国领土,今豫北地区。

广阳道:秦帝国一条南北交通主干道,自燕国故都蓟县、赵国故都邯郸、魏国要地安阳,由河内渡过黄河,进入三川,直接连接帝国的东西交通大动脉——三川东海道。

信都:秦置县,属巨鹿郡,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

棘原:今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西郊乡范家庄。

临济:古邑名,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临古济水,名临济。

宿胥口: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新镇镇堤壕村。

安阳:古地名,今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小安山镇小安山南。

无盐县:秦置县,属薛郡,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东平镇无盐村南。

济北郡:秦置36郡之一,在原齐国境内,郡治博阳(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邱家店镇前旧县村)。

三户津:今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北漳河上。

汙(yú)水:在邺城西南,郦道元《水经注》言汙水在漳水以北是错的,汙水是在漳水南岸,是一条从漳洹分水岭北坡流淌下来的一条小河,最后向东北方向汇入漳水,即汙水是漳水南支流。这条小河沟今天已经湮没无存了。

司马卬(ang):原陈胜属下武臣大将,在武臣从白马津进略赵地时,曾被派去攻占过棘原南面的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故此战,司马卬是这次战略包抄的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