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凌胜利:“亚洲安全模式”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更新时间:2025-04-18 06:48:00

来源:环球时报

近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我国周边外交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会议还首次提出了“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这表明了我国对于周边外交的高度重视,将周边安全视为战略支撑,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

周边地区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地缘环境、外交布局、安全形势来看,周边安全对中国都至关重要。从地缘环境来看,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周边地区地缘环境错综复杂,国家安全与周边安全密不可分、唇亡齿寒。面对复杂严峻的周边安全环境,塑造稳定的周边环境始终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外交布局来看,周边居于首要地位。周边同我国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利益相连,是中国政策推行、制度构建的优先方向,中国外交的诸多新理念、新方案都首先在周边地区精耕细作、生根发芽。从安全形势来看,当今世界仍不安宁,我国周边地区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大国博弈和地区矛盾相互叠加,导致周边安全风险不容忽视,维护和塑造周边安全更有必要。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目标,而其中的关键则是构建周边安全共同体。相对于周边经济合作而言,周边安全合作起步较晚,更需着力加强,从而实现发展与安全的统筹协调。

多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实现了睦邻友好,也为周边地区的和平安宁、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回顾冷战结束初期,有西方学者曾直白地预言,欧洲的过去将是亚洲的未来。意思是亚洲会重蹈欧洲覆辙,陷入战乱不息的局面。毕竟当时亚洲存在很多冷战遗留问题,缺乏有效的地区安全机制,国家之间的冲突风险较高。然而冷战结束已经30多年,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周边地区并未爆发大规模热战,而欧洲地区经历了科索沃危机和乌克兰危机,蒙受了大规模人员伤亡。西方学者的预言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其简单将西方国际安全理论移植到亚洲地区,忽视了亚洲地区的特殊性。

作为亚洲大家庭一员和负责任大国,中国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视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为己任,近期提出的“亚洲安全模式”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一是安危与共。国家可以选择自己的敌人或者朋友,但是无法选择自己的邻居,这就是地缘政治对于国际关系的深刻影响。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邻国之间的安危与共符合彼此的共同利益,有助于减少邻国之间的安全猜忌,降低地区安全矛盾对于地区合作的负面效应。当前,美国强化亚太盟伴体系,试图制造和扩大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嫌隙,将周边经济合作政治化、安全化,实际上损害了周边共同安全。“安危与共”是强调共同安全,中国主张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同地区国家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二是求同存异。对于周边地区安全合作的推进,需要基于系统集成的视角,注重各领域安全的协调推进,基于“求同存异”提升安全合作整体水平,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某个领域安全的“木桶效应”,促进各领域安全合作的协调并进。我国周边地区多样性特点突出,安全利益和诉求也多种多样。对此,要尽可能寻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以共同利益较多、合作基础较好的领域为侧重点,形成安全合作的示范效应,推动更加广泛的安全合作。

三是对话协商。中国一直强调国家之间以和为贵,处理彼此间分歧要坚持对话而非对抗。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分歧时,中国主要采取和平方式,同不少国家通过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了领土边界等重大问题。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积极推动亚洲安全合作,无论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还是“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都显著体现了对话协商的精神,也为地区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和践行,有力地促进了地区和平。

总之,“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符合亚洲各国的共同利益,有助于实现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的共同愿景,持续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环顾当今世界,地区冲突仍未停止,各类安全风险层出不穷,全球安全治理乏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依然任重道远。国际社会对此需要凝心聚力,携手共创和平家园。相对而言,中国周边地区虽然安全风险与挑战不少,但能够长期维持和平安宁局面值得称赞,也可以为世界其他地区所借鉴,更大程度发挥“亚洲安全模式”的重要价值。(作者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