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丝路传奇” 银行业保险业交出“成绩单”→
更新时间:2025-04-01 11:49:00
对于地处非洲西部、临近撒哈拉沙漠的塞内加尔而言,水是最珍贵的资源。这里一年旱季长达8个月,最高气温超过40℃,农村地区常年饱受无法获取干净的生活用水之苦。今年2月,在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融资支持下,塞内加尔乡村打井工程二期项目在塞北部法斯图雷镇启动。这一项目将在13个大区偏远乡村新建、修复打井供水系统,为1.82万个家庭供水入户。在更早的2017年,乡村打井工程一期项目启动,2019年即投入运营,不仅为当地民众带来方便干净的饮用水,也为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水源保障。“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取水了”!一口口非洲大陆上的“幸福井”,正是“一带一路”建设惠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的生动见证。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十余年间倡议实施从“大写意”逐渐转变为“工笔画”,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展现出勃勃生机和多彩绚丽。其中,资金融通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融资保障和多元化金融服务。中国银行业保险业积极响应八项行动,服务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聚焦绿色、数字等领域,以金融之力支持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第二个十年已经启程,中国银行业保险业将助力续写丝路传奇。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着力完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协调,逐步构建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金融服务网络。下一步,还将积极督促指导中资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落实八项行动精神,持续开展务实合作,不断提升“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新征程上稳步前行。“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有效促进各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大流通……从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引领、推动下,绵亘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回望过去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带一路”已经真真切切成为造福共建国家的“发展带”和惠及人民的“幸福路”。“一带一路”合作“五通”结下累累硕果,离不开金融“活水”浇灌。“一带一路”共建项目数量大、种类多、范围广,离不开银行保险机构鼎力支持,同时也对金融服务质效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保险业不断优化机构布局,拓宽“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朋友圈”。《金融时报》记者从金融监管总局获悉,截至2024年末,中资银行保险机构在50个国家设立160余家分支机构,来自52个“一带一路”国家的60余家银行在华设立超过70家分支机构。同时,中资银行保险机构通过跨境联动、建立代理行关系、加强多方合作等方式不断扩大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金融服务半径。例如,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工商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牵头成立了“一带一路”银行间合作机制(BRBR)。工行在2023年披露的数据显示,BRBR机制成员及观察员已经发展到71个国家和地区的164家机构。伴随“一带一路”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中资银行保险机构不断锤炼专业性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创新投融资方式,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坚实资金支持和有力风险保障。比如,中国人寿等保险机构通过债权、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航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分别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一带一路”融资窗口,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目前,我们已经组建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起全流程闭环式专项经营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合作对接,统筹支持标志性项目和‘小而美’项目,推动形成更多精品工程和合作亮点,确保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圆满落实。”进出口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介绍,十余年来,该行“一带一路”贷款覆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贷款拉动投资超4000亿美元,带动贸易逾2万亿美元,支持共建国家建设铁路4000多公里、公路2.3万多公里、数十个机场和港口、百余个清洁能源项目。每年5月至7月是泰国榴莲采摘的主要季节。在以前,一颗榴莲从泰国果园到中国餐桌,仅仅海运的时间就需要7天,公路运输需要5天。而如今,搭乘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泰国新鲜榴莲实现冷链专列全铁路运输,只需3天中国消费者就能一饱口福。过去十余年来,在金融支持下,一个个重大标志性基础设施项目拔地而起,不仅为沿线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也为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例如,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银行携手中国信保、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保险机构为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秘鲁钱凯港和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州风电项目等重大标志性工程提供信贷支持和风险保障。2013年至今,平安产险累计首席承保巴基斯坦巴沙大坝、印尼上西索堪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险、波黑达巴尔水电站工程险、恒逸文莱石化财产险、金港高速公路财产险、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一揽子保险。同时,中资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小而美”项目融资,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生改善,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在圭亚那,这个人口80万的南美洲国家,民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旺盛,但全国仅有2家比较专业的医院,医疗卫生设备比较陈旧,医疗器械和药品也处于短缺状态,当地民众日常就医非常艰难。2023年,这一情况开始有了改善。建设银行支持圭亚那地区医院出口信贷再融资项目启动,该项目支持在圭亚那人口密集区新建六座拥有75张病床、满足门急诊量150人/日需求的地区医院,满足当地民众日常医疗卫生需求。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风驰电掣的列车、联通各国的航班、劈波斩浪的货轮,成为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一口口水井、一座座医院铺就通民心、达民意、惠民生的阳光大道。“‘一带一路’涉及很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需要各国加大政策协调,搭建开放包容、层次丰富的投融资平台。利用新技术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市场主体提供广泛可得、灵活多样、适配有效的金融支持。”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周亮在亚洲金融合作协会2024年度主论坛上表示。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持续完善监管规则,陆续印发多个政策文件,指导中资银行保险机构健全合规管理机制,规范境外经营行为,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着力打造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深化跨境监管合作,做好跨境监管协调,为跨境投融资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环境。截至目前,金融监管总局已与56个“一带一路”国家金融监管当局签署监管合作协议,加大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力度,并建立了多双边监管磋商和对话机制,加强宏观风险动态监测,提升跨境监管水平。中资银行保险机构践行共同体理念,不断完善绿色规则,精准投放金融支持,拓宽“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新空间。“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发布《“一带一路”绿色保险原则》,将大型水力发电、海上风电、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四类绿色项目工程险纳入共同体经营范围。部分中资银行积极加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投资者(GISD)联盟,签署《“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加大对符合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标准的项目支持力度。同时,金融监管总局持续加强监管引领,推动中资银行保险机构拥抱数字变革。开发银行与匈牙利开发银行合作支持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智慧仓项目建设,工商银行联合四川青白江铁路港打造“中欧e单通”区块链平台,“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首创包含政治暴力险、含延期完工责任的工程险卫星遥感观测指标体系等一个个富有成效的实践成果落地生花。前述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积极督促指导中资银行保险机构完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合作质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鼓励中资银行保险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银团贷款、跨国并购等跨境业务,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创新投融资模式,助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化金融支持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另外,引导中资银行保险机构强化金融产品适配,利用新技术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经营主体提供广泛可得、灵活多样、适配有效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