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艺术拼团”:深圳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受热捧

更新时间:2025-04-27 10:08:00

◁茶艺等“艺术拼团”课程深受市民追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年来,全国各地夜校持续火爆,“下班学艺”成为许多人自我提升、丰富业余生活的新选择。在深圳,当你想要尝试一门艺术课程时,只要打开“深艺通”小程序,注册并填好课程需求,便可发起“拼团”。人满成团后,深圳市文化馆会匹配相应的教师、场地资源,助力课程落地。

这一新鲜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是深圳在全国首创的“艺术拼团”。自去年11月上线以来,“艺术拼团”受到深圳市民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深艺通”小程序累计注册用户3.2万人,落地课程达超400个班次。

“艺术拼团”模式实现了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供给主导”向“需求主导”转型。深圳市文化系统是如何保障“艺术拼团”模式顺利运行,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这一新兴模式又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是否能复制、推广?记者对此展开走访观察。

南方日报记者 徐子茗

▶▷尝新

公共文化服务向“需求主导”转型

4月的一天上午,记者来到深圳市文化馆。这里的各间课室内,舞蹈、陶瓷修复、声乐等培训课程正开展得热火朝天。

市民Vita一袭黑衣,风风火火地赶来上国风舞蹈课。去年12月底,她从深圳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了解到“艺术拼团”这一新玩法,便踊跃试水成了第一批用户,还成了发起国风舞蹈课“拼团”的“团长”。

和她一样,许多市民也在“深艺通”平台上“拼”到了自己喜欢的课程。记者看到,该小程序上,由市民发起并最终审核通过的课程中,有不少是个性化的艺术、美学课程,例如“戏剧疗愈工坊”“趣玩彩泥萌工厂”等。

一张“艺术拼团”的“拼单”,如何从发起到落地?市民五花八门的需求如何满足?对此,深圳市文化馆馆长曾昶介绍称:“这背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储备足够的场地、师资,需要运营团队和经费等多方面的保障。”

就场地而言,仅靠文化馆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深圳市文化馆引入社会力量,构建了“1个总校+10个分校+N个社会服务点”的全民艺术普及总分校体系,联动深圳市工会、妇联、部队、学校、企业、文化机构等,充分利用空置场馆投入运营。曾昶介绍,这些机构遍布全市,通过“艺术拼团”,既盘活了闲置资源,也能方便市民就近上课。

此外,深圳市文化馆近年来还组建了一支涵盖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培训机构老师等的人才队伍。“将体制内外有志于参加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人员,通过一定的考核招募进来,最大限度解决师资问题。”曾昶介绍,每个老师擅长的艺术项目、意向服务时间段及服务区域等信息,都详细地记录在数据库中,以便市民在“拼”出相关课程后,平台能迅速匹配相应师资。

深圳市锔瓷非遗传承人方瑞华就是师资库的一员。她从2023年开始在深圳市文化馆开设陶瓷修复课,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学员粉丝。自“艺术拼团”推广以来,她的课程已经“返场”多次,颇受欢迎。

“没想到很多年轻人对这项古老的手艺感兴趣,还有人专程从东莞赶来上课。”方瑞华说,因为“艺术拼团”的课程是学员主动发起的,所以大家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这让作为老师的她也很有成就感,愿意倾囊相授。

▶▷担忧

课程火爆考验配给响应速度

拳击、自由搏击、巴西柔术……这些看似小众的健身课,在“艺术拼团”平台上,一经推出旋即售罄。

前不久,进步格斗健身机构在“深艺通”小程序上,以每人50元一节课的价格,发起多门“普惠性”健身课程。100多个上课名额上线后,被迅速“秒杀”。

“不仅市民可以自主发起拼课,经过审核的授课人,也可以在平台上推出课程,招募到足够的人数后,就可以开课。”负责“艺术拼团”运维工作的深圳市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促进会副会长戴波告诉记者,为了尽可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艺术拼团”开放给各类社会力量、培训机构,以扩大“授课池”。

据统计,目前平台提供的课程中,约七成为免费的公益课,其余为低收费的普惠课程。戴波介绍,平台制定了“5+1”的授课模式,即培训老师上满5次公益课,就可以发起1次收费课程。

“此举既能一定程度解决经费问题,也能激发老师的授课积极性,鼓励他们打磨课程质量。”戴波并不担心老师的授课动力,“加入师资库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认可,有利于个人IP的打造;另一方面,如果课上得好,还可以办收费班。虽然课酬低于市场价,但对于老师来说,不用自己花钱做推广、租场地,从精神和物质上都能获得激励。”

为了保障课程水准,深圳市文化馆正积极制定监督和反馈体系,及时对课程进行满意度调查,倾听群众声音,加强对师资库的管理。

“艺术拼团”的火爆背后,曾昶也有担忧。“想让更多人知道,又怕太火,我们的资源跟不上。”曾昶坦言,新事物的形成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我们正在不断调试,加快扩充场馆和师资力量,提高供给端的响应速度。”他坚信,“艺术拼团”的尝试方向是正确的,随着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不断磨合,未来一定会给市民带来更多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思考

“艺术拼团”如何才能走得更远?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总工程师赵保颖认为,深圳市文化馆在全国率先推出“艺术拼团”服务模式,紧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方向,提出了深圳的解决方案。

“‘艺术拼团’搭建了一个供需精准对接的平台。市民提出精细化的需求,平台进行精准供给,同时还着力链接和激活社会力量,大大提升了文化馆的服务效能,有效满足市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赵保颖说。

由需求方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艺术拼团”模式,弥补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不足,提供了艺术普及的新路径。然而,该模式要长期开展,仍然需要克服不少现实困难。“艺术拼团”服务的公益属性,要求文化馆承担课程补贴和场地协调成本。但文化馆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经费有限,如果“艺术拼团”的需求持续增长,运营成本是绕不开的一道坎儿。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王全吉认为,该模式要推广并长期开展,亟待探索政府扶持与优惠收费相结合的投入方式。

赵保颖则提出,要推动“艺术拼团”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要算好一笔账、下好一盘棋、用好一把尺:“公益和优惠课程的比重,可探索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比例;其次,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供需对接的平台,应具备更大的调动能力,掌握更丰富的可控资源;同时,还要对供给方的授课质量进行管理、评估和监督,做好满意度调查。”

“‘艺术拼团’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革新。”王全吉认为,深圳的尝试,在资源链接、平台建设、可持续运营等多个方面都带来了启发,有助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普惠化迈向品质化、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