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乡村振兴 商州区举行青棉沟村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座谈会

更新时间:2025-04-08 10:52:00

阳光讯(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彭建文 文/图)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推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近日,由商洛市商州区老促会、商州区委党研室、商州区夜村镇党委政府、商州公安分局联合举办的“商州区青棉沟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座谈会”在夜村镇青棉沟村党群服务中心召开。商州区政府副区长陈丹涛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商州区乡村振兴局、商州区军人事务局、商州区文旅局、党史研究室、镇党政领导等和部分革命先辈后代、红色文化研究专家、青棉沟村在外英杰共5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红色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大计。座谈会由夜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谢瑞峰主持。

深挖历史根脉,凝聚保护共识

会前,商州区夜村镇青棉沟村红军后代、在外英才、商州区老促会成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来到青棉沟“滑子菇”产业基地、“五圣祠”革命活动旧址、青棉沟红色展览馆和青棉沟松树沟伏击战遗址进行了参观。

座谈会上,青棉沟村党支部书记陈亮亮介绍了本村红色文化资源现状。近年来,村内通过寻找遗址、整理口述史资料,初步形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库,但面临保护资金不足、宣传力度薄弱、文旅融合路径单一等挑战。革命先辈后代陈元生( 陈效真之子)、薛肖成(薛兴军之子)、杜建平(杜景之子)、刘成华(刘兆英之子)、陈志斌(陈寿益之子)、巩仓振(巩德芳的后辈)、田竹凤(田申荣之女)、石口生(石福祥之子)、周永厚(周宝航之子)等分别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父辈在青棉沟一带进行革命斗争的故事,就发展民宿康养及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提出意见建议。

专家建言献策,共谋发展路径

会上,商洛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研究专家杨增强结合青棉沟:1947年商洛革命转折中的暗夜灯塔提出“五条宏观”建议是:

一是为域内红色资源建档立卡,把这里发生的革命活动的时间、地点、史实、人物、影响和意义搞清楚,汇编成册,条件成熟时将相关等级点争取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夜村镇可以先行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在资金允许情况下,对相关资料积极搜集整理,对旧址的建筑予以适当修缮,对遗址予以立碑标明。

二是打通青棉沟与丹凤留仙坪之间的道路,将夜村、北宽坪、留仙坪、寺坪等原“隐蔽根据地”连城红色片区,构建红色文化园。

三是依托4 A级莽岭绿道景区,为景区注入新的红色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红色教育和旅游产业。将红色教育与乡村旅游结合,设计“红色研学+生态观光”特色路线。

四是打造商於古道文化景区之商於古道十八盘,构造莽岭绿道古色、红色、绿色旅游文化综合体。以绿色为底色,以古色为底蕴,以红色为主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高尚红色文化,高扬高昂革命精神。

五是明确工作原则和目标。坚持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坚持绿色生态文明发展,坚持和谐美丽乡村文明振兴,坚持现代化数字化农业产业发展,坚持“三农”现代化发展。

大家就青棉沟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进行了探讨交流,表示要积极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并对青棉沟村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乡村建设、旅游等工作提出了好的意见建议。副区长陈丹涛对红军后代、在外英才对商州发展的关心表示感谢。要求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建立长效保护机制。确保革命遗址、遗迹得到妥善维护,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结合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切实助力乡村振兴。

谢瑞峰提出以“红色青棉沟”品牌为核心,整合村内瀑布景观、产业等资源,打造“红绿交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并建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保护,提升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水平。

革命先辈后代孙文英动情说道:“我爷爷当年在革命战争年代为王力,陈寿益,田申荣等革命前辈们做饭,送情报,掩护伤员等。家里还保存着当年留下革命前辈们用过的灯碗、烤火盆等遗物。希望村里能建一座红色纪念馆,让年轻一代记住这段历史!”现场掌声雷动,与会者纷纷表示支持。

明确行动方向,擘画振兴蓝图

经充分讨论,会议达成多项共识:一是成立“红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专班”,制定一张规划设计图、建设一个红色纪念碑、一个红色广场、一个高质量展馆、一套红色书籍;二是申报文物保护单位,争取专项资金支持;三是联合高校开展口述史抢救性记录。

最后,谢瑞峰强调,要以此次座谈会为起点,将红色文化保护与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乡风文明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成为青棉沟村振兴发展的“精神引擎”。表示夜村镇党委、政府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组建工作专班,全面规划立项,确保会议精神落地见效。

青棉沟村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这一革命老村迈入红色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未来,青棉沟村将立足红色底蕴,书写新时代“红土地上的幸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