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东今年再改造提升2万家村卫生室

更新时间:2025-04-02 10:48:00

本报4月1日讯(记者 范俐鑫 实习生 李知寒)今天,《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的实施意见》向社会公布,对做好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系统安排,持续加大政策供给。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对这份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进行解读。

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文件共包括8个部分36条。比如,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持续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着力打造引领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片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山东实际,坚持片区化推进、组团式发展,统筹政策、项目和资源向片区集聚,推动片区提质增效。

着力推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培育乡村富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着力推动乡村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深入实施龙头企业提振行动,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发展方式上,更加注重数字赋能、绿色生态、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着力推动乡村建设提档升级。聚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着力推动乡村治理提效赋能。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切实维护农村稳定安宁。

深入推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聚焦畅通要素流动渠道,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管好用好农村资产资源,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试验任务。

深入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夯实各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健全农业农村用地保障机制,完善乡村人才引进和发展机制,形成切实关注“三农”、优先抓好“三农”的良好局面。

今年乡村振兴片区总数将达近2000个

近年来,山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实践了“以片区为基本单元,按照群众需求,因村因地而宜,连片规划、连片建设,五大振兴全要素推进”的路子。目前,省市县已建设乡村振兴片区1598个,覆盖村庄1.5万个左右,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我省下一步将坚持片区化推进、组团式发展,由小片到大片、由少片到多片,梯次建设、延展提升,逐步实现全省全面振兴。今年,将以县域为单位,以片区为基本单元,充分考虑村庄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等,遵循城乡发展规律,选择位置相邻、功能相近、产业相融的村庄连片规划、连片建设。新增建设省市县片区360个左右,片区总数将达到近2000个,覆盖村庄超过2万个。

各地各部门近年来在片区建设上积极探索,推动基层党组织“跨村联建”、实施乡风文明工程、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片区不仅成为统筹各项政策、各类项目、各种资源的平台,也成为承接、聚集、配置各类要素的平台。我省将发挥好片区重要平台作用,引导行业部门、金融机构、社会力量等加大支持、同向发力,真正起到“1+1>2”的效果。

2023年,我省启动实施了国有企业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推动90个国有企业与103个片区建立结对关系,已完成投资近50亿元。下一步将持续深化结对协作,真正把国企的先进要素同片区的优势资源结合好、发展好,实现互利共赢。

已有155处大中型灌区陆续启动春灌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目前,全省各级水利部门管理的476处大中型灌区,控制灌溉面积占全省总灌溉面积的近六成,贡献了近七成的粮食产量。

近年来,各级水利部门持续开展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构建起“引蓄提结合、输配用高效”的灌排体系。“十四五”以来,全省共实施72处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4亿元,其中省级及以上投资占比80%以上,共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200万亩,新增节水能力3.73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0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自2月份启动春灌以来,各地抢抓水利工程蓄水较多、黄河来水量较大的有利时机,统筹安排用水时序,科学组织引水蓄水,目前已有155处大中型灌区陆续启动春灌,累计引水21.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000万亩,整个春灌工作预计5月底结束。

另外,我省改革科技双轨并进,大力发展农业节水。重点抓好4处国家级和15处省级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全面建立“准许成本+合理收益”的水价形成机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大田作物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亩均节水40立方米以上。

加快打造一批百亿级、五百亿级龙头企业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民增收的关键。作为农业大省,我省一直以强农富民为目标,努力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去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8万亿元,同比增长3.9%;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67家,总数超过1.1万家;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达到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7个、农业产业强镇111个,乡村产业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我省下一步将重点抓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提振行动,加快打造一批百亿级、五百亿级龙头企业。同时,抓联农带农,推动各类产业链条向农业农村农民延伸,让群众有活干、有钱赚;将联农带农成效与政策支持挂钩,引导各类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抓特色产业方面,全省初步筛选了330个地域特色明显、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涵盖蔬菜、水果、畜牧、渔业、中药材等各个领域,做到一业一策,培育壮大,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抓“小微产业”方面,将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农村电商、手工业、民宿等,帮助农民掌握更多技能技艺,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增收。

今年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儿科服务全覆盖

农村医疗卫生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省卫生健康委自2024年起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不断筑牢广大农民群众身心健康“第一道防线”。去年,全省通过盘活闲置资源等方式,重点改造提升了1.06万家服务人口数量较多的薄弱村卫生室,农村群众就医体验显著改善;开展“万名医护进乡村”活动,城市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梯次帮扶,下沉人员超过1.05万人。

今年,省卫生健康委将全面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努力推动全省90%以上的县(市)达到紧密型标准,远程影像中心覆盖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同时,不断完善梯次帮扶机制推进人员下沉,“万名医护进乡村”活动保持在1万人以上规模。

同时,着眼提供就近就便的医疗服务,拓展提升乡村两级医疗服务能力。组织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加强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社区医院建设和管理,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儿科、体重管理、睡眠、疼痛等特色科室或特色服务发展,今年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实现儿科服务全覆盖。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今年按照“五有三提升”标准再改造提升2万家村卫生室。

实施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贷款贴息

乡村振兴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今年,省财政将强化投入保障,优化政策供给,努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强化财政投入方面,将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稳定在1000亿元左右,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10%以上,同时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50%以上。

深化财金联动方面,充分运用担保、贴息、保险、基金等政策工具,健全完善“政银担保”多渠道筹资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比如,创新“财政+担保”模式,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着力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创新“财政+贴息”模式,实施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贷款贴息,集聚“金融活水”助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重大任务方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政策,健全粮食主产区奖补激励制度,支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各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保持总体稳定,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两条底线”。

原标题:山东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 今年再改造提升2万家村卫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