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走近呼伦贝尔本土作家吕阳明的文学分享会

更新时间:2025-04-24 17:57:00

为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激发市民的阅读热情,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近日,“阅见北疆 书香呼伦贝尔”——第二期呼伦贝尔本土作家文学分享会在呼伦贝尔市新华书店河西店举行,作家吕阳明携作品与大家共度“悦”读时光。



此次活动由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呼伦贝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承办。


活动当日,新华书店河西店内设有分享会宣传牌。二楼展台上摆放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呼伦贝尔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满洲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吕阳明已出版的长篇小说《血沃边关》、中短篇小说集《边关传说》等,以及他曾在《骏马》《广西文学》《草原》《朔方》《都市》等期刊杂志上发表过作品的杂志。



分享会上,新华书店河西店的一位工作人员和一位读者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吕阳明的作品《山那边是海》和《两只黄羊》。



专访环节,吕阳明向读者们分享其人生经历、文学创作经历,文学创作背后的故事、情怀,并回答了读者提出的问题。



吕阳明是新巴尔虎左旗人,从小便对阅读有着执着的热爱。在他看来,阅读是他了解世界的窗口。中学时期,自从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起,他就有了作家梦。高中毕业之际,吕阳明原本怀揣着报考中文专业的梦想,然而,鉴于当时考学竞争激烈且经济学热潮涌动,在老师的建议下,他最终选择报考经济专业,未能如愿以偿。后来,因一直抽不出时间,他只得将文学创作暂时搁置一旁。


直至2000年后,一切才逐渐趋于稳定。2003年,吕阳明踏上了文学创作的征途。即便在酒店隔离的日子里,他也未曾放下手中的笔记本电脑,坚持书写海关的故事,潜心创作长篇小说。这十年间,他的大部分作品应运而生。自2018年起,他将笔触转向本土文学,内容聚焦于海拉尔、满洲里以及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带的故事。期间,他在多个省级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2022年,吕阳明荣幸地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一员,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想。


因热爱而坚持,写作于他而言,不仅是快乐的源泉,更是心灵的慰藉与安宁所在。工作越是繁忙,他反而愈发渴望创作,灵感也更为充沛,创作出来的作品质量也更高。在现实生活中,吕阳明没有固定的创作时段,他通常会利用周末及节假日的闲暇时光进行创作。



艺术根植于生活之中。鉴于当前主要创作短篇小说,他往往先在心中构思框架。面对那些转瞬即逝的创作灵感,他会即刻使用手机语音功能将其捕捉下来。同时,他还习惯随身携带记录本,以便随时笔录灵感并进行文字梳理。他深知文学创作是一个需逐步累积的过程,唯有慢工方能出细活,因此,对于刚完成的作品,他会选择暂时搁置,不急于求成。


面临创作瓶颈时,吕阳明说,这都是正常的,毕竟没有人能一直保持最佳创作状态,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如果是他,会有选择性地阅读,或是外出采风,将自己沉浸到沸腾的生活中,充分体验现实生活,从中探寻创作的灵感火花。


“今天,我要为大家推荐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一部书信集《给妈妈的信》。在这部作品中,包含作者从11岁到44岁,所有写给妈妈的信。作品充满对母亲的爱和对生活的热爱,非常感人,也带给我非常大的触动和启发。它让我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被生活追着跑,压力非常大,经常忽略了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其实,这些感性的、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才是真正关乎生命的,能带给人们快乐的东西。”吕阳明向现场的读者们推荐一本他阅读过的佳作时说道。



放眼呼伦贝尔,这里拥有广袤的草原、清澈的湖泊与茂密的森林,是多民族、多文明交融汇聚之地,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所谓“本土作家”,不仅指籍贯归属,更强调的是在这片土地上成长并受到滋养的作家。在吕阳明看来,正是由于自己作为呼伦贝尔市文联、《骏马》编辑部重点培养的本土作家,具有外地作家难以企及的地域优势,因此才更应该多挖掘本土文学创作素材,致力于在未来创作出更多展现呼伦贝尔独特魅力的文学精品。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锶/文、图

视频拍摄及剪辑:布仁套格陶胡

美编:刘坤

主编:王亚男 监审:李金田

监制:付惺

总监制:苏都毕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