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1.6万人次观众现场“踏春”,省非遗馆“山青水秀”系列活动收官

更新时间:2025-04-29 18:16:00

日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山青水秀”为主题,开展2025年非遗专题系列活动。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馆方通过非遗技艺展示、环保创作体验、绿色生活市集等多元形式,系统呈现岭南传统智慧中的生态哲学。据统计,活动期间累计吸引线下参与者1.6万人次,线上传播覆盖量达2万人次。

活动现场

在“新秀”主题板块中,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绎了“变废为宝”的生态实践。新会鱼灯、棉塑、聂氏麦秆画等项目的传承人,将市民带来的塑料瓶、旧布料等废旧物品转化为精美工艺品。其中,国家级非遗灰塑传承人邵成村使用糖米油盐与草筋灰等天然材料,现场复原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生动诠释了岭南民居“取之自然,归于自然”的营造理念。

“这些技艺证明可持续发展并非现代独创。”参与活动的华南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李雯表示,藤编采用可降解植物纤维,古法造纸完全遵循零添加流程,这种原生环保思维值得当代设计借鉴。活动现场特设“自然密码”“指尖草木”等互动单元,让市民通过实操理解非遗对自然材料的精妙运用。

活动现场

广州美术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院校联合打造的现代设计展区,成为活动另一亮点。设计师以废旧余料为媒介,创作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装置作品。一套以广府镬耳屋为原型的微缩景观,全部采用竹木边角料拼接而成,既保留传统建筑形制,又体现循环经济理念。

活动现场

“我们尝试用设计语言重构非遗元素,比如将香云纱废料转化为时尚配饰,使环保实践更具美学吸引力。”“广作新生”文化志愿服务队负责人介绍道。展区内,以咖啡渣染布、荔枝木雕刻等创新工艺吸引众多年轻观众驻足。

占地800平方米的绿色非遗生活市集汇聚40余个特色展位。其中“以竹代塑”专区展示竹编餐盒、竹纤维服饰等日常用品,日均销售额突破3万元。市集监测数据显示,活动期间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量达120公斤,环保袋兑换次数超2000次。

“新岚”主题活动中,《非遗的植物朋友》编辑团队通过案例分享,揭示岭南人民利用本土植物创造非遗的智慧。插画师任君杰带领儿童以自然物为素材创作拼贴画,现场收集木棉花、榕树气根等材料200余份。

活动现场

主办方表示,本次活动是“非遗+”模式的成功实践,未来将持续联合环保机构、教育单位,推出更多主题系列活动。

南方+记者 杨逸

【作者】 杨逸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