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温柔的力量“重塑自我” 读毕淑敏的《手中有玫瑰,眼里有星光》

《手中有玫瑰,眼里有星光》/毕淑敏/人民邮电出版社/2025年1月
《手中有玫瑰,眼里有星光》书名是一个绝佳的隐喻,“玫瑰”象征着爱与美好,“星光”则寓意希望与梦想。作者通过这本书,试图告诉读者:自带光芒而不灼热,女性要以温柔的力量“重塑自我”,用一生的光阴完成心智的成长与进阶,活出精彩的人生。
《手中有玫瑰,眼里有星光》是毕淑敏继多部心理题材小说与散文集之后,推出的女性成长主题的作品合集,书中收录的篇章延续了她一贯的跨学科视角——融合医学、心理学与文学,以温润而犀利的笔触,探讨女性在家庭、社会与自我实现中的困惑与心智成长。正像她在书中写道:“我喜欢深存感恩之心且‘独自远行’的女人。知道谢父母,却不盲从;知道谢天地,却不畏惧;知道谢自己,却不自恋;知道谢朋友,却不依赖;知道谢每一粒种子、每一缕清风,也知道要早起播种和御风而行。”这段文字既是全书的题眼,也凝练了毕淑敏对女性生命张力的感悟:温柔与坚韧并存,独立与和谐共生。
《手中有玫瑰,眼里有星光》共分为六辑,围绕“温柔的力量”“幸福的砝码”“婚姻的边界”“母爱的重量”等主题展开,均以散文式叙事、辅以个案分析,既有真实故事的震撼,亦有哲学思辨的深邃。书中毕淑敏还讲述了她在退伍后先从事内科主治医师,后转型心理医生,继而专注写作的心路历程。在一个“没有墙壁的工作间”里她笔耕不辍,支撑她一路走下来的——不仅有雪山赋予她的使命感,也有父母对自己的殷殷期望,更有家人默默守护与支持。特别是,毕淑敏娓娓道来父母一代的苦难与辉煌,读来令人温暖动容。这些个人经历不仅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毕淑敏的成长背景和思想脉络。
细细读来,书中的许多主题都是读者极为关注且共鸣的。如在第一辑“你的温柔当有力量”中毕淑敏探寻以智慧与勇气化解矛盾,她鼓励女性多读书、读好书,其观点既回应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也是对女性心智成长与自我实现的热情呼唤,无论顺流、逆流,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忱与追求,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想,就能在平凡的世界里绽放“每个人的精彩”。而“婚姻是一双鞋”,她对亲密关系多维解构,将婚姻喻为鞋子:“合脚的鞋未必华美,但能护你走过荆棘;华美的鞋若不合脚,终会磨出血泡。”通过心理咨询案例,作者剖析了女性在婚姻中的付出与思索,强调“界限的定律”的重要性,即健康的亲密关系需保留个体的精神疆域。“回家去问妈妈”,作者探讨母女代际关系的和解与传承,她写道:“母亲的饺子包裹着代际的沉默与期待,而我们终须在理解中完成对血缘的超越。”为女性对原生家庭的审视与思索提供了新视角。
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跨学科视角的深度融合,毕淑敏的医学与心理学背景,赋予其作品独特的洞察力。如在《强弱之家》中,她以“精神脐带”比喻家庭对个体的束缚,结合临床案例分析“娘间谍”(过度介入子女生活的母亲)现象,既具学术严谨性,又充满人文关怀。这种跨领域叙事使本书兼具实用性、思想性。如《深圳女“牙人”》记录了一位女性的奋斗经历,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女性的困惑,“以小见大”的叙事表达,细腻的笔触传递着希望,亦为读者保留了情感升华的空间。
本书的不足在于合集其收录的部分文章,在水平上存在着参差不齐。如《爱怕什么》等篇章以箴言式短句串联,虽具启发性,但未能对“恐惧”心理机制的进行深入剖析,《红处方》等小说中对人性的深刻挖掘稍显单薄。此外,还有部分个例的重复性与时效性的局限,如婚姻冲突、职场歧视的叙事框架,与毕淑敏早年作品存在重叠,且对互联网时代女性面临的新问题探讨相对较少。瑕不掩瑜,总体而言本书成功地把心理学洞见转化为文学表达,让读者在感受到文字的温情与治愈之余,更懂得“不负韶华,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