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老手艺 新思考

更新时间:2025-04-13 08:23:00

来源:人民日报

图为金馨京绣《翠色双凤莲花喜相逢宝瓶》。

上午9时不到,中国工艺美术馆观众入口处就排起了小长龙,这是自“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开幕以来的常态。作为中国工艺美术领域的盛会,展览集中展示了各地工艺美术从业者近年来的实践成果,也引发人们思考:当代工艺美术如何适应新的文化需要和社会需求?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周礼·考工记》中朴素的造物观念,让我有了一些新想法。

顺“天时”,既意味着遵循自然时间的规律,更强调紧随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一种趋势,工艺美术以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特质,成为助力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不少工艺美术作品逐渐淡化作为文玩摆件的“身份”,强化功能设计,呈现出向大美术延伸的趋势,为工艺美术的现代转化积累了有益经验。

应“地气”,旨在根植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等地,因拥有优质的原材料和丰厚的人文积淀,诞生了青花瓷、紫砂壶等工艺美术产品。伴随地域文化交流日益多元,不同地区的代表性工艺美术也开始探索融合创新之路。竹木与石材共同塑造而成的人物形象、金属和檀木组合而成的创意茶器具等,不仅辉映美学新境,也构建着新的造物传统。

求“材美”,既是对材质本身的要求,更暗含对创作者修养的要求。实现“材美”,需要创作者对材料本身的特性有全面把握,因材施艺。值得注意的是,一件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其价值不仅仅在于使用了多么昂贵的材料,还在于是否能引领一种时代风尚、奠定一种审美标准,甚至创造一种生活方式。

逐“工巧”,是将天时、地气、材美融为一体的路径。工艺美术的杰出技术创新,往往领先于时代,反映着当时工艺和审美的最高水平,如宋代汝窑瓷、明代成化斗彩瓷等。今天的工艺美术创新也应以此为目标。一些创作者尝试引入3D建模等现代技术,虽拓宽了工艺美术的发展空间,但也要注意保留传统工艺的手工温度和独特创造力。

老手艺、老问题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持续推动工艺美术在传承中创新,引导人们通过手工方式构建生活意义,工艺美术将更好传递中华民族自然、质朴、和谐的审美追求,彰显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敬物惜才、和谐共生的文化精髓。(王晓偶)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3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