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余庆县松烟镇:干部多跑腿 干群心连心

更新时间:2025-04-18 12:44:00

基层治,天下安。作为余庆县北部的农业大镇,松烟镇下辖8个行政村,人口分散、诉求多元,随着乡村振兴推进,土地流转、移风易俗、环境整治等新问题逐渐显现。镇党委意识到,仅靠“坐等上门”难以精准捕捉群众需求,必须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实时开展“大走访”活动,要求做到“月月开群众会、组组开群众会、户户走到位”,组织150余名镇村干部下沉一线,实现8000余户常住家庭走访全覆盖。

“过去群众有事找政府,现在干部主动上门找群众,这是治理理念的转变。”松烟镇党委书记鄢忠林在动员会上强调。“月月开群众会、组组开群众会、户户走到位”工作开展以来,松烟镇首轮走访群众226户,召开群众会27次,收集问题114件,收获建议99条,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大走访就是大排查

“他家鸡、鸭都是放养,老是跑到我家院子来,整得到处都是鸡屎鸭粪便,大家相邻,不好说,但是心头又难受。镇上干部来走访主动问起这事,也没多说什么就去了邻居家,第二天就看到干部来帮邻居砍竹子编护栏将鸡鸭围起来了”松烟镇大松村村民史某国说。

据了解,松烟镇把本次走访工作当成重点工作来抓,每位党政领导都分配了50户以上的走访任务,每周需向专班汇报走访进度。面对群众困难和诉求,简单问题现场解决,复杂问题由镇领导班子“包案认领”“部门交办”。目前,镇领导班子有效开展走访30余次,处理解决复杂问题11个。

“首轮走访排查出17个‘微矛盾’,别看事小,若长期忽视就可能演变成大问题。”镇政法委员田友福说,这些“隐性”矛盾通过走访逐一“显性”,实现了“化解在早、处置在小”,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大走访就是大练兵

“他们说的都是方言,听起来就亲切。提醒我骑三轮车转弯要看后视镜,遇到让发身份证、银行卡的不要轻信,拿不准可以先问问村干部,这些话才是我们老头听得懂、用得上的。”该镇友礼村村民吕某书说。

松烟镇提前梳理《松烟镇移风易俗宣传手册》《松烟镇交通事故警示案例》等“定制化”内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开展宣传。首轮走访中,干部既送政策上门,还收到“遏制红白事攀比”等22条建议。镇里据此指导各村(社区)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村民自发将婚宴标准从每桌500元降至200元,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进田间地头才有答案。”新入职干部田甜回忆首次走访时说,从“紧张怕被问”到“放松学本事”,在与群众的交流中,真切感受到了他们的质朴与智慧。

走访群众,成为干部成长的“试金石”。松烟镇通过一线走访,倒逼干部在察实情中提升问题洞察力,在解民忧中增强沟通协调力,在聚民智中涵养决策创新力。正如当地干部所言:“脚下多沾泥土,心中更有底数,服务群众的‘真能力’,就藏在走村串户的每一步里。”

大走访就是大突围

“走访并非一帆风顺。首轮走访中,干部们发现有些村民因为忙不愿意参会,有点担心反映问题得罪人。”松烟镇党委副书记石录直言:“与此同时,基层干部也面临‘走访、填表占用了大量时间,手头业务怎么办’的问题。”

对此,松烟镇打出“组合拳”:结合农村群众白天务工务农、晚上归家的特点,晚间开展“星空恳谈会”,破解“白天干部下村,群众外出干活;晚上干部下班,群众收工回家”的时间错位。设计“极简表格”,聚焦核心数据,减轻填报负担;走访周期拉长至8个月,干部每周只需要走访2-3户,既能够走出办公室“透口气”,又不影响本职工作。同时,严格落实问题保密机制,消除群众后顾之忧。

更可喜的是,走访拉近了干群距离。青年干部张桉墁在走访日记中写道:“任务不重,半年就能覆盖2个村民组。现在路过中山组,村民见到我会主动拉家常,这种信任是用脚板走出来的。”

暮春时节的松烟镇,山桃花开得正艳。镇村干部们的身影依旧穿梭在阡陌之间,他们手中的《走访入户登记表》,正记录着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既是办法,也是目的。未来我们将建立长效机制,让干部常下基层成为老习惯,让群众常提意见成为新常态,让我们的干部和群众真正做到心连心。”镇长叶全安的话语铿锵有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洪飞

通讯员 廖孝林

编辑 吴浩宇

二审 刘振梁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