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紧监管的篱笆,让预付费模式回归良性轨道

□陆月静(广西大学)
近日,西安一家舞蹈机构突然关门停业,负责人失联,数百名会员的课程费用打了水漂,舞蹈老师数月工资被拖欠,商场也遭拖欠。据悉,在关门前,该机构还以“将要涨价”为由催促老会员赶紧充值。(4月9日 上游新闻)
这一事件并非个例,而是近年来教育培训、健身美容等行业频繁上演的“跑路剧”的最新一集。更令人气愤的是,该机构在关门前夕,不仅没有向会员和员工发出任何预警,反而以“即将涨价”为由催促会员续费,同时悄然变更公司股东结构。这种行为已远超经营不善的范畴。
预付费消费模式已成为当前服务行业的普遍做法。这本是一种双赢的商业模式,消费者获得价格优惠,商家确保现金流稳定。然而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这一模式被不法商家利用,成为敛财的工具。该舞蹈机构案例展示了典型的欺诈手法:通过低价吸引客户大额预存费用,在资金池达到一定规模后卷款跑路。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割韭菜”模式似乎已演变为一种可复制、系统化的圈钱套路,其特征往往包括:突然变更法人、制造涨价恐慌促续费、选择月底或节假日突然关门等。
要根治预付费市场乱象,需要构建全方位的监管体系。一是建立预付费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由银行或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作为资金监管主体,消费者预付资金进入指定账户,实施资金闭环管理。二是推行预付费合同备案制,要求企业将合同样本及会员名单向监管部门备案,便于事中事后监管。三是建立预付费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对频繁变更法人、股东或涉及多次投诉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四是明确商场等场所运营方的责任,促使其加强对入驻商户的资质和履约能力进行审核监督,对于有经营风险的机构,及时向消费者发出风险提示。
从消费者自我保护角度,面对预付费消费应当保持足够警惕:避免大额预付,尽量选择月付或季付;查验企业及法定代表人信用信息,警惕频繁变更的情况;保留宣传资料、合同、付款凭证等证据;关注商家经营状况,对拖欠工资、频繁更换老师等异常情况保持敏感。
西安这起舞培机构跑路事件再次敲响了预付费市场监管的警钟。当商业诚信被肆意践踏,当法律威慑形同虚设,当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我们不禁要问:还有多少这样的“信任陷阱”潜伏在日常生活之中?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更需要建立跨部门的协同监管机制,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格局。唯有如此,才能让消费者不再为基本的交易安全提心吊胆,让预付费模式回归其本来应有的良性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