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请回答1988!始于一首散文诗的缘分,钱报老朋友寻找留在版面上的难忘记忆

更新时间:2025-04-28 19:2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盛锐

“我也想找一找当年在《钱江晚报》上的投稿。”

近日,有读者求助“记者帮”,想要找一份30年前的《钱江晚报》,上面有1995年高考生上线名单。“那份报纸有着我和同学的共同记忆。”(“30年前那张晚报有我们好多人的名字!”当年这份上线名单上有你吗)

报道发出,引来了一波“回忆杀”,不少网友给潮新闻·钱江晚报留言,回忆当年高考的往事。

其中就包括《钱江晚报》的老朋友、杭州市功勋志愿者马翔。

这一次,他希望通过“记者帮”找一找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投稿并发表在《钱江晚报》上的稿件版面。

经过一番寻找,我们找到了这两期报纸。

1997年12月27日《钱江晚报》10版刊发马翔的投稿

第一期刊发于1997年12月27日10版,题目为《帮助他人,让自己快乐!》。

“那是我第一次做志愿者的感悟。”回忆起参加志愿者的经历,今年已经54岁的马翔笑了。

1997年6月30日晚,杭城人民喜迎香港回归焰火晚会在西湖畔举行。早在消息公布之时,马翔就想着去看看,正好看到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他就选择了报名,“成功加入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时候还挺激动,觉得可以近距离看烟花。”

到了焰火晚会当天,一切都不太一样。当天,马翔被安排到了柳浪闻莺,被茂密的柳树挡住视野不说,为了维持现场秩序,整个大会期间,他都是背对着湖面,只能听到焰火绽放和市民惊叹的声音。

一开始,马翔还有些委屈,但当晚会结束,收到一句句感谢后,内心很满足,也坚定了他继续做志愿者的信念。

之后,只要协会有活动、自己有时间,马翔都会参加。一段时间之后,他将自己当志愿者的感受写成了随笔,并投稿到了《钱江晚报》。

1999年2月11日《钱江晚报》头版刊发马翔的投稿

说起第二期——1999年2月11日头版的一张照片,马翔说是为了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那时我喜欢上了摄影,就选择用照片记录下志愿服务的点滴。”

不像现在的数码相机即时出片,马翔需要将照片冲洗出来,再投稿到报社,“我住在报社边上,经常会拿着照片去找摄影部的老师交流,这张照片他们觉得不错就留下了。”

从1997年算起,马翔已经参与志愿服务近30年,西湖国际烟花大会现场有他,第一批地铁志愿服务也有他……“说起来,也算是见证了杭州志愿服务的发展。”

马翔在地铁站做志愿服务 受访者供图

最让马翔记忆深刻的,当属在2012年杭州地铁1号线刚刚开通的时候,作为首批志愿者,他不仅见证了杭州地铁从0到1的突破,也帮助了很多新接触到地铁的市民游客。

比如,在火车东站,会有游客直接用火车票尝试刷票进站,这时候就需要他上前引导买票,“我记得有一次在地铁站的志愿服务结束,遇到了一对母女,母亲上车了,女儿没有。我就安抚母亲,在下一站下车,通过和站务员的沟通后,再返回帮她把女儿带了回来。”

今年正值杭州市志愿者协会成立30周年,马翔觉得,这个时候留存一下这两期《钱江晚报》,非常有意义。

1988年11月29日《钱江晚报》2版刊发马翔的散文诗

说起和《钱江晚报》的缘分,马翔说,在17岁的时候就投稿过一篇散文诗《书籍——希望的田野》,“我散步到报社时,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刊发很激动,当天就买了两份报纸,一份送给了自己的语文老师。”

此后多年,马翔都会给《钱江晚报》投稿,也成为钱报好摄之友的一员,“在报纸上留存自己的时光,真的很有意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