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粤”上新台阶|关税数字“特”离谱 “外贸第一大省”如何保持节奏感?

更新时间:2025-04-12 09:01:00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这句老话,最近“翻红”了。

这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句话形象地用中国人的表达,道出了咱们对“关税战”的鲜明态度。

不过,重重挑战之下,受到影响的各方,能否做到真的淡定?

在美国所谓“对等关税”生效第二天,在外贸总额占全国五分之一的广东,我们去看看这里的人们,到底是怎么看待的?

在去年刚刚重登“中国外贸第一城”的深圳,我们采访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坐下来聊了没多久,他就起身告别,马上要赶飞机去西北调研。

“你看我马上又要去西北了,西部有人力资源的优势,地上、地下的能源的优势,如果这些要素都流动起来,能深挖出中国内部发展的潜力。”郑永年说。

在他看来,和中国充满机遇的广阔腹地一样,大湾区无论是完整的产业链还是市场环境,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郑永年认为,大湾区有基础科研优势,供应链和产业链完善,同也拥有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关税战争”阻碍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当然,有韧性和定力,不等于就可以“老僧入定”,关起门来置身事外。

在广州,忙着筹备过几天广交会的专业市场商户用行动告诉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才是“定力”;主动想办法,就是“韧性”。

外商青睐的不仅只有广交会,在广交会举办地广州,大大小小的专业市场也成了外国友人心仪的采购“打卡点”。当地某箱包企业的负责人曾紫璇告诉记者,今天刚好有个美国客户前来采购,面对增加的关税,客户希望企业可以给他利润空间。她说:“我们会想办法促进交易。合作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当然,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不能光靠“偶遇”,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西方不亮东方亮”,有时候主动交新朋友才能另辟蹊径。

这两天,广东汕头的17家纺织外贸企业组团飞往阿联酋,到当地进行深度的商场拓展与对接,这已经是他们第三年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拓市场。隔着屏幕,隔着4个小时时差,我们看到了他们在迪拜的笑脸。

汕头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秘书长余少芬向记者介绍了她们此次行程目的:来到迪拜的纺织批发市场进行调研,为将来开发适应这边的面料做足功课,同时,会在这边设立枢纽仓、产品研发基地、选品中心等。

面对关税问题,余少芬说:“我们原来已经有这个预料,所以有些企业已经在做国内市场的铺垫,也有一些在开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及欧洲市场。协会成立三年来,已经十几次带着我们的企业家走出来。我们是做全球生意,服务全球消费者。”

同样在这一天,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服务旅客如期突破10万人次,广东今年首趟入疆“银发专列”准点出发……在这个“不寻常”的时刻里,这一个个热气腾腾的湾区“日常”,就是大湾区人应对挑战的“发展哲学”:按照自己的节奏,“做好自己的事”这件“大事”,一点也不能耽误;发展,也一刻也不会停止。

可别忘了“老话”后面还有两句: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只要世界合作共赢方向不改,时代的潮流就一定会流向开放之海。

(总台记者 林丽丽 朱子荣 冯雪 孙冰)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王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