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吉线G331 | 串起文明的印迹 ——吉线G331采风手记
有关文明的絮语
人类文明,多肇启于山川大河也。
然而,当我伫立在长白山峰巅之上,惊叹于天池这潭“无根之水”的奇绝时,更被这一池碧水涵蕴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之大境所震撼。此时,唯庄周附体,才有“梦蝶”般关于“天人合一”的奇思妙想,才有“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的和韵天生。只不过,庄周未必来过长白山,而这天池却是实实在在地历经地壳变幻、火山喷发而岿然屹立,大道无言,兀自荡漾。
三江流远,人迹纷至,文明滋长。中国东北,以丛林和雪原滋养着这里的各族人民。在人类与大自然共生的过程中,这里成就了以狩猎和采挖为特征的长白山山地文明。
长白山有多美?有诗为证:
巍峨长白山
关东第一山
巨龙卧波
横亘在祖国东北边陲
三江之源
蕴含着世间钟灵毓秀
原始 源头 元气
叹造化之诡异
神奇 神秘 神圣
羡天工之奇绝
这里,有着扶余、高句丽、渤海、辽、金等政权更迭的金戈铁马与凄怨哀伤;这里,有关于东北抗联、四保临江、抗美援朝的红色记忆……还有闯关东人家的文化遗珠……
天池生,三江成。其神秘、瑰丽、悠远的深处,蜿蜒曲折,越山涉水,古之盐道、朝贡道,人类行走的印痕依稀尚存,在那莽莽森林里,在那皑皑雪原中,渐渐泯然于杂草与朽木丛中矣。而吉线G331,过集安,奔临江,向长白,溯鸭绿江而上;出安图,穿和龙、龙井、图们、珲春,沿图们江而下;驻足二道白河,笑看松花江浩浩荡荡由东向西奔涌而去。
吉线G331,将长白山山地文明印迹串珠成线。得益于沿途边境10县(市、区)的文明之花,日渐绽放本真的颜色,其神秘的面纱,正向世人徐徐展开……
天然的生态大境
天池悬空,位于主峰之巅,形如莲叶初露,碧波如镜,镶嵌于群峰之中。驻足池畔,可感知雾霭风雨和瞬息万变、虚无缥缈的长白山风云。风平浪静、天高云淡之际,湖面平静如处子,柔弱似少女;风力骤起,湖面霎时狂风呼啸,砂石飞腾,甚者暴雨倾盆,冰雪骤至,令绰约多姿的奇峰危崖顿时罩上一层朦胧面纱。环池四周,草木不生,然天池怪兽却传闻已久。
主峰望去,白云峰、天文峰、紫霞峰……长白十六峰,群峰屹立,峰峰相依,脉脉相连;一峰一故事,一峰一佳景;擎天矗立,苍莽磅礴,相映成势。
长白飞瀑,牛郎惊渡,可谓“银河落下千堆雪,瀑布飞流万缕烟”。在经天纬地、云翻雨倾之间,声若群虎咆哮,势如万马奔腾,状似白练飞纵,以雷霆万钧之势,玉龙般扑向谷底,倏尔远逝。
飞瀑近处,滚滚黑石之下,有地热数十处,大如碗口,小若指粗,分布在冰雪覆盖的1000平方米地面上。温泉成分有别,色彩不同,把周围的岩石、砂砾染成金黄、碧蓝、殷红、翠绿……阳光映衬之下,五光十色,令人赏心悦目。这些高热温泉,多数在60℃以上,最热可达82℃,放入鸡蛋,10分钟左右即熟。温泉煮鸡蛋,实为一绝。
植被2000余种,遍布于山坡、林下、谷地、河边……抬望眼,漫山遍野,姹紫嫣红,生机盎然,令人称奇。初春时节,冰雪未融,高山杜鹃顶风破雪傲然开放,是花的海洋,也为报春而生,宏阔辽远,堪为人间仙境。
大峡谷乃火山爆发形成的地裂带,长约60千米,宽处约300米,窄处仅数米,深达150米。两岸森林茂密,遮天蔽日;植被万千,色彩斑斓;溪流如梭,交错游走;奇石造型各异,如兽、似人、状仙,错落有致,俨然奇峰异柱的自然艺术长廊。
唤醒沉寂的文明
未去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和讷殷古城之前,我对于吉线G331沿线历史的了解,始终是碎片化的。即便在长白县工作过一段时间,对其长达数百年因没有文字记载而文化断层的现象,至今不得解。然而,随着解说员的娓娓道来,那些散乱的历史片段,慢慢地焊接成线连成篇了。
这片土地上的远古民族除《山海经》记载的肃慎外,还有濊貊等。在讷殷古城的博物馆里,吉线G331沿线各民族都能找到自身演变与融合的经络。以满族为例,其由古代民族肃慎演变而来,先后有过挹娄、勿吉、靺鞨(黑水部、粟末部)、女真、满洲等称谓。
可以说,每一次民族的更名,都意味着政权的更迭和权力的再分配,也许是宫廷政变,也许是族群互殴,也许是外族入侵,这些在博物馆里没有详细的史籍资料,大都在岁月的罡风吹拂下湮没了。仅存不多的遗址有集安丸都山城、龙井汗王山城,虽然护城墙、供水设施、进出车道等一应俱全,还是以防御为主,隐含部落特征。努尔哈赤对讷殷部落的征讨,少数民族内部的聚力而已,放在整个地区数千年来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之下,不过小小插曲。
吉线G331沿途的历史,恰若羞答答的玫瑰,需要你拿出“千年等一回”的勇气与耐心,在绵长邈远的历史长河中、在静悄悄地品咂探微中去触摸和感知。也许,现今的考古挖掘与史料整理,离完成整个文明的拼盘,尚需时日。
肃慎在舜、禹时代即与中原建立了联系,《竹书纪年》载,帝舜“二十五年(前2103),息慎(肃慎)氏来朝,贡弓矢”。肃慎人用天池火山淬炼的“楛矢石砮”,向周王朝献上忠诚与勇毅。《史记》的记载,本无须再考,而长白县境内出土的“蔺相如青铜戈”,则是中原与吉线G331沿线先民交融的实证。
唐朝管辖下的渤海政权,每有新王即位,必向唐朝请赐封号,唐朝派使节册封。渤海国几乎每年都派使臣去长安朝贡,在唐代,渤海国朝贡达132次,唐朝册封19次。一条由渤海国通向唐朝都城长安(今西安)的通路——朝贡道由此诞生。位于珲春的东京龙原府、位于和龙的中京显德府、位于临江的西京鸭绿府都曾是朝贡道的水陆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在抚松、临江等地,采风团踏察了这条交通要道的遗迹。朝霞如注,斜阳漏影,岁月打磨从未稍歇,不过,那些带着人迹残痕的泥石路面,似乎仍可窥察曾经的繁华。
与祖国西南、西北的大山相比,长白山的海拔与相对高度并不突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没有因为居住在山区而与外界隔绝。如果说朝贡道属于官道的话,长白山还有盐道、挖参人走过的参道、狩猎人留下的狩猎道。三江串起的水路,不仅用于放排,也是与外界交流、贸易的交通要道。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都有放排卧子的传说与故事,依然在生动地讲述着属于这里的文化记忆。
历朝历代,随着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管辖,其间也不乏东北少数民族政权逐鹿中原的野心,然融合的步履势不可挡,而清朝的建立,则加速了这一地区各族人民与中原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全方位的一体化融合。如今这些“道”,因为有着像吉线G331这样的现代道路被打通,大多消逝在森林和雪原的深处了。
但是,这些曾承载人类记忆的印迹,有的尚可循道觅迹,如:和龙大洞旧石器遗址、延吉图们交界处的东夏国遗址磨盘村山城、长白县砖瓦结构的千年灵光塔、集安的好太王碑……仿若在悄悄地耳语今人:“你从哪里来?”
这些由吉线G331串起的文明印迹,正在打开尘封的记忆,缓缓地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启迪我们的,有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传说,有源于这片土地的古老而深沉的文化。
特有的精神品格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那山,那水,那人!路依山走,车沿江行。一路沿吉线G331行走,见证了“那山”的巍然与大气,感受了“那水”的澄澈与亲和,而令人生出无限眷念的,是那些山窝子里冉冉升起的袅袅炊烟,是那些公路两旁排列整齐、红砖白墙的边境人家,是那些灯火通明、顺路而建的沿江长廊……
当你围着集安火盆觥筹交错时,当你一粒一粒地品尝“挂珠粒”的甘甜时,当你与朝鲜族姑娘、小伙儿在篝火旁载歌载舞时,对眷念不免有着更加深刻的顿悟:这里的人们,带给你的是如家乡般的热情与豪爽。山的骨骼是挺拔的,水的肌肤是柔韧的,雪的足印是坚定的。山水雪揉捻出来的人,又会具有怎样的特质呢?在吉线G331沿途采风,令我对这方土地上人的气质与性格,竟然生出些别样的理解了。
晚清的吴大澂、清末民初的吴禄贞面对列强,展现出了护国的忠勇与临敌的无畏。“山河破碎风飘絮,誓挽狂澜复太平”,他们的精神气概,至今依然在珲春与龙井两地的历史天空回响。
和龙市头道镇公园里那棵柳树,是抗联烈士朴相活于1924年女儿出生时栽种的,见证了东北第一个人民政权——和龙县药水洞苏维埃政府的建立,见证了东满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见证了中共和龙县委在此点燃的抗日烽火……如今,巨柳如盖,历经百年,葱茏依旧,愈显苍劲挺拔。人们纷纷前往,围绕观谒,不为打卡,只为对革命老区先烈的缅怀与崇敬,对先烈精神的延续与传承。
采风团沿吉线G331顺鸭绿江访行,江水拍云崖,雕鸣啸声远,雾霭笼氤氲。耹听着同行专家谈及一个个关于放排卧子的传说,那些淡然生死、劈波斩浪的放排人勇敢的身姿,跃然而至。
而更令人感动的,是沿途散落在密林深处的那些抗联密营,集安、临江、抚松……一路采风,在体验与倾听中,生发出的是关于血肉战火的心灵震颤。杨靖宇、魏拯民、王德泰、陈翰章、张蔚华……这些抗联英雄们在冰天雪地坚持抗击侵略者的事迹,弥漫在我们心间的,是对英烈们在极端恶劣条件下坚持抗战的感佩,更是对先辈们展现出的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民族意志的礼敬。
长津湖战役“冰雕连”途经的鸭绿江桥,在我国一侧正好在G331上方,与公路呈十字交叉。漫步江桥之上,G331恰似一根银线,在群山丛林间依江而走逐渐渺远,而宋时轮将军带领的“冰雕连”将士们,在战火硝烟中雄赳赳、气昂昂奔赴战场的身影,顿时在眼前浮现而来。
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历史事件及背后的英雄人物,映射出的是忠勇、坚忍、果敢的精神品质,已融入这里人们的血液中了,成为他们品格的一部分。
海纳百川,与时俱进,不也正是这里人们的又一种品格吗?(作者:刘君)
来源:吉林日报
初审:王伟光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