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金昌:“四个课堂”讲好做强“中国工人大思政课”
原标题:
甘肃金昌:“四个课堂”讲好做强“中国工人大思政课”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康劲 通讯员 王黎奎
“工会组织的这次清明祭扫活动让我们深受教育,作为新就业形态的普通劳动者,我们更应在平凡岗位践行先烈的革命精神,用辛勤劳动开创美好未来。”外卖骑手党员苏建军动情地说。
今年清明节,甘肃金昌市永昌县总工会组织开展以“凝聚‘新’力量·厚植爱国情”为主题的清明祭扫活动。在庄严肃穆的西路军革命烈士纪念碑前,70多名货车司机、快递员、网约送餐员、保安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工会干部一起,缅怀革命先烈,追忆信仰之光......

这次活动,也是甘肃金昌市总工会深入实施职工群众思想政治引领建设工程,讲好做强“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品牌的生动场景。
据悉,金昌市总工会创新打造理论、党史、奋斗、文化“四个课堂”,以立体化、分众化、场景化的教育模式,探索讲好做强“中国工人大思政课”新路径。截至目前,全市工会已累计开展各类思政教育活动500场次,覆盖职工群体逾2万人次。
“理论课堂”凝心铸魂在一线。在着力提升工会干部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将理论教育阵地前移至车间班组,举办工会干部理论培训班145期,培训6316人(次),构建起“职工大讲堂+车间报告会+班组微课堂”三级学习体系。通过邀请党校教授、技术能手、工会干部进车间班组,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职工听得懂、悟得透的“车间话”“家常语”,2.6万名职工在机床旁、流水线上接受思想洗礼,在全市各企业单位涌现出一大批学习型班组。
“党史课堂”红色基因薪火传。立足“祖国镍都”工业文化底蕴,市总工会深度挖掘工运史红色资源,创新“党史工人讲”特色品牌。组织老劳模、老工匠代表,在冶炼车间、矿山井口开展沉浸式宣讲,通过“一张老奖状”“半截旧钻头”等实物展陈,讲好百年党史、百年工运史,使职工群众从一件件珍贵的历史资料中感受一代代劳模工匠接续奋斗的创业历史,让“镍都”工运故事可触可感。近年来,全市各企业工会累计开展“一周忆一史”“班前十分钟党史课”等活动320场,4万名一线职工在岗位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
“文化课堂”以文化人树新风。充分发挥工会驿站、职工书屋、职工文体中心、劳模创新工作室等阵地作用,构建“工”字特色文化服务体系。宣传宣讲“镍都”工业文化、劳动文化、廉政文化、民族文化、家风文化、非遗文化等,举办职工书画展、红色歌会、工匠故事汇等群众性文化活动240场次,开展“讴歌劳动者”送文化下基层活动80场次;各企业工会还特别推出“工匠文化体验日”活动,通过非遗技艺展演、绝活擂台赛等形式,让2.3万名职工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
“奋斗课堂”劳动精神润心田。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主线,打造“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教矩阵。组织全市各级各类劳模、工匠和职工代表成立宣讲团,下企业、进校园、走社区,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面向基层、面向职工开展有特色、接地气、入人心的“订单式”宣讲200场次,将潘从明、柴国梁等300多名贵金属提纯、镍电解关键技能岗位的劳模名匠,培养成“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金昌名师。
“这些课堂就像一座座大熔炉,既锤炼我们的技能素质,更淬炼着产业工人的精神脊梁。”金昌化学工业集团高级技师孙学祥深有感触地说。如今,通过“四个课堂”将思政教育融入生产生活场景,金昌工会实现了思想引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为金昌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精神动力。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