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苏州:在夜色下的城市中轴线,看见本色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9 07:36:00

朝九晚五之外,城市肌理之间,生活的脉搏,依然有力。一条人民路,是纵贯苏州城的中轴线,夜色之下,灯光璀璨。那光与影之间,夜市里烟气升腾,马路上骑手奔忙,在城市的一角,还有那年轻人追逐着梦想……无论是一个人、一辆车还是一个摊,各自与这座城市建立着共生关系,正是在这种富有活力和温度的关系中,生活的本色若隐若现。

“我们的老板是玛莎”

“你要访问?可我是个打工的,得问问我老板。”

“这铺子不是你的?你老板呢?”

“老板就是它!”

4月27日晚上9点,姑苏区人民路京沪高速跨线桥下,人民桥夜市一个饮品铺子前,记者初识刘猛,与他有了以上一段对话。

刘猛守着的,是个叫“酒局下半”的饮品铺子,主营啤酒和鸡尾酒。他说的“老板”,是条金毛,今年两岁半,名叫“玛莎”,“玛莎拉蒂的玛莎”。此时,“玛莎”被拴在铺子一侧的树上,时而起身向客人“招呼”几声,时而蹲坐在垫子上休息。

认识了“玛莎”,方知这铺子真正的老板就是刘猛同他女友张冉——一对“95后”情侣。刘猛来自安徽,张冉来自河南,两人走到一起,就因共同的爱好——咖啡和酒。

“我的酒量?还好吧!”提及酒量,张冉毫不掩饰。实际上她说的“还好”,绝非“海量”。而她喜欢的酒,是葡萄酒和鸡尾酒,不过谈酒之前,她想先说说咖啡。

刘猛(右)和张冉(左)经营着他们的饮品铺子。苏报融媒记者 叶永春/摄

“我从小就喜欢喝咖啡,后来自己开始做咖啡,考了美国SCA咖啡师、品鉴师、意大利IBS咖啡师,后来又喜欢酒,觉得酒和咖啡关联度高,在品鉴上是相通的,就又考了法国cafa侍酒师。”细数2014年以来的职业生涯,张冉发现自己没离开过咖啡和酒。

4年前,她来到苏州,在参加一场集市活动时认识了刘猛。

刘猛,比张冉早4年到苏州,同样喜欢咖啡和酒,还做过天妇罗。“喜欢摆摊,但不是在马路上摆,是参加各种集市,到苏州后,在相城区、姑苏区、苏州工业园区参加过各种各样的集市,还有游园会,有的是政府主办的,有的是一些单位主办的。”在去年11月的一场集市中,刘猛在美食车旁做天妇罗的照片,还成了当地官方微信公众号推文的头图,这让刘猛感到骄傲,将那条推文收藏至今。

这次在人民桥夜市,刘猛和张冉受邀来开饮品铺子。“市面上的酒比较多,通过学的专业,可以选择口感更好的酒给客人品鉴。”下午5点开始,张冉就跟着刘猛到夜市出摊。她发现,如今到夜市消费的年轻人多了,对酒的品质要求高了,因而他们认为自己的创业路径是对的。

刘猛和张冉打算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苏报融媒记者 叶永春/摄

如今,他们将“玛莎”的卡通头像做成贴纸,将“玛莎”打造成铺子的“形象代言人”。接下来,还计划创建自有的品牌,至于经营模式,他们希望仍旧依照如今流动铺子的方式,参加各类集市,因为时间自由,可以接触很多人,去很多地方。

“生意难做活不难找”

“来了来了,你快接呀。”

“怎么接?唉,好像没接着。”

“这个接不到了,在2.5公里外呢。”

4月27日夜11点,人民路和苏城大道交叉口,路边几辆电动自行车,几位“闪送”骑手或站或坐在等着接单,当接单平台提示音响起,老李和老张有了这段对话。

这是老李认识老张的第一天,是老张跑“闪送”的第二天。老李同他聊得来,因为他们都来自东北黑龙江。他们年纪都不小了,一个“奔五”,一个“奔六”。

早几年,老张有一辆挂车,在哈尔滨老家跑货运。但跑了4年半,除了勉强维持家中的开支,“一分钱没攒到”。眼看再做下去要亏钱,他将挂车卖了,又听老乡说在苏州当骑手能挣钱,就跟着到苏州,成了“闪送”骑手。如今他是新手,刚不久送了一单,跑了一个多小时,赚了29元。再等待半小时,手机提示音响了,老李叫老张快点手机,老张点一下手机,又接到了!

问清楚商家的方向后,老张扶一扶头盔,朝老李笑笑,骑车去取货了。

“他是新手,有新手保护期,我就不容易接,我在平台上才90分,附近其他人分高的都150分了,得分越高越容易接。”看着老张的背影,老李苦笑。这一天,他从家里出来之后,已在路边等了两个半小时,还没接到单。

夜深了,老李(右一)还在路边等待接单。苏报融媒记者 叶永春/摄

老李跑“闪送”是兼职,因为他还开着一家家政公司。“原来公司有两家,一家在昆山,一家在姑苏区,后来生意难做,把昆山那家关了。”老李和妻子自2007年到苏州创业,做的就是家政,“是品牌加盟,以前能挣到钱,现在是贴钱做,工作又不好找,就兼职跑闪送,一个月能挣两三千。”

“各个行业都太卷了,家政不好做,特别是有了网络和大数据后,竞争更激烈。我也在美团、抖音上做过家政,但我们小公司根本做不过大平台。现在骑手也不好做,你看附近多少骑手抢单呢。”对“网络”和“大数据”,老李的看法有点复杂。然而,如今他的兼职又不得不依靠“网络”和“大数据”。

相比饿了么、美团等外卖骑手,老李兼职的“闪送”骑手有所区别。他说,“闪送”是接一单送一单的直送,加上价格相对便宜一点,会吸引一些商家和一些路程较远的订单。最近,人民路和苏城大道口附近一家榴莲店在做直播带货,另还有一家餐饮店的小龙虾据说很受欢迎,路程远的客户较多,这给了老李等“闪送”骑手“错位竞争”的机会。老李所接的单子中,就有一单小龙虾,从姑苏区的平江万达送到了吴中区的郭巷。

“我们当年挣钱时没买房,现在还打算能在苏州安个家,孩子在老家上学要花钱……”这些,是老李在路口继续等待的理由。虽说他做的是兼职,但有时他会做到凌晨2点,最晚的一次是凌晨4点。

“好在看家本领还没丢”

“等会儿等会儿,刚刚不算,表情不大自然。”

“现在可以准备拍了,你看,火大了吧。”

4月28日凌晨1点,回到人民桥夜市,发现这里依旧热闹,安徽六安大排档老板王培声,面对着镜头,提醒记者捕捉最佳“烟火气”。他一个人,三口锅,满足了14张桌子的客人。

人民桥夜市聚拢了不少人气。苏报融媒记者 叶永春/摄

做菜,是王培声的看家本领。红烧鳊鱼、大盘鸡、爆炒牛杂、葱爆猪耳朵、红烧肉、回锅肉、六安酥鱼等,都是王培声的拿手菜。自小学厨的他到酒店当过厨师,做过代驾,还在工地做过。除了国内,他还前往泰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地打工。2013年到苏州后,他分别在印染厂、家具厂做过。兜兜转转,现在算是回归了老本行。

王培声(右一)靠摊上三口锅养活一家人。苏报融媒记者 叶永春/摄

“家里比较困难,父母身体不大好,没有办法,要养活一家人呢。”为了多挣钱,王培声决定出摊。他先去路边摆摊,常常成为被执法的对象。“理解的,摆摊毕竟是影响了交通。”他说。

如今,有了人民桥夜市,王培声的看家本领得到了畅快淋漓的施展。“现在地方固定了,收入稳定了,烧菜的口味也稳定了,你看这些桌上的客人,随便哪一桌,都是回头客。”对这一点,王培声很有自信。

如今,王培声晚上6点出摊,常常忙到次日凌晨2点。他的这个摊,已成了他的家。他18岁的大儿子,既是他的学徒,还是他的帮手,且有可能继承他的看家本领。摊边,他才1岁半的小儿子,乘坐在婴儿车里,由妈妈推着,绕着摊子转。怕客人多忙不过来,王培声还临时雇了一位帮手,给他打打下手。

若问以后还有什么打算,王培声说不打算改行了。“都是为了挣钱养家,能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做什么都好的,这是大实话。”

(苏报融媒记者 叶永春/文)

编辑:钱芳